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3篇
金属工艺   4篇
建筑科学   3篇
轻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采用单辊甩带法制备Fe78Si9B13非晶条带,以300目铁粉为参比物,对比研究了非晶条带对Sb(Ⅲ)的去除效果。结果显示,非晶条带在90 min内对Sb(Ⅲ)的去除率为90.6%,并且表面积约化反应速率系数高达铁粉的41倍。对反应产物进行观察分析,发现Si、B会在非晶条带表面富集,有益于表面产物层的脱落。此外,非晶条带通过吸附去除Sb(Ⅲ),将条带循环使用6次后,仍能保持62.3%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2.
采用聚氨酯增韧环氧树脂,并利用有机化的纳米SiO2为改性剂制备纳米改性环氧树脂胶黏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观察无机纳米粒子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性及复合材料的断面形貌,结果表明无机纳米粒子在复合材料中分散性良好,而且聚氨酯在环氧树脂基体中形成了“孔洞结构”.采用电子拉力机、TGA以及介电谱仪等方法测试了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3.
CCUS(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中,捕集耗能最大、成本最高,为降低捕集成本,研究学者开发了以有机胺为主的吸收法,但该法的解吸能耗很高,从成本角度考虑,研究学者另开发出双相吸收体系。本文主要综述两相吸收体系,该体系具解吸能耗低,可有效降低胺基碳捕集工艺解吸过程能耗的优点,主要包括液液两相体系、相变离子液体体系、液固两相体系等,为大幅降低解吸能耗提供广阔思路。  相似文献   
4.
有机胺捕集燃煤烟气CO_2过程中,吸收溶剂会发生降解。以探究醇胺吸收CO_2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降解机理为目的,选取乙醇胺(MEA)和N-(2-羟乙基)-乙二胺(AEEA),在吸收温度40℃,解吸温度120℃条件下,研究了质量分数同为10%的MEA和AEEA循环吸收和解吸性能。结果表明,AEEA 6次循环吸收负荷和吸收速率都优于MEA,AEEA再生温度都低于MEA,但AEEA循环再生速率和再生率不如MEA。第3次循环实验过程中,AEEA产生降解物N-(2-羟乙基)-二乙烯三胺,MEA产生降解物AEEA,这两种降解产物都会提高再吸收负荷。  相似文献   
5.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的正确理解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设计人员对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含义的不正确认识和应用,分析了规范采用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并提出了正确理解与应用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的思路与方法,可为正确使用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进行结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钢管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四种钢管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的设计理论,即统一理论、拟混凝土理论、拟钢理论以及叠加理论,并对各自的特点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采用10 μm的Fe-Si-B非晶复合微粉和300目铁粉作为去除水体中重金属离子Cu(II)的反应材料,对比研究了去除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能力.结果表明,在20 min以内,0.5 g/LFe-Si-B非晶复合微粉将500 mg/L的Cu(Ⅱ)去除效率达到98%以上;Fe-Si-B非晶复合微粉反应速率系数kobs为0.2...  相似文献   
8.
目前关于烯胺复合溶液降解的研究较少,而烯胺与N-甲基二乙醇胺(MDEA)复合溶液具有吸收容量大、吸收速率快的特点,已在胜利油田碳捕集测试平台进行了中试研究,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研究讨论了20:5三乙烯四胺(TETA)/MDEA和20:4四乙烯五胺(TEPA)/MDEA热降解与氧化降解的降解率变化,分析了两者降解过程中CO_2负载、温度、铁离子的影响,研究表明增加CO_2负载、温度和Fe~(3+)会增大20:5 TETA/MDEA、20:4 TEPA/MDEA热降解和氧化降解程度,铁离子(Fe~(3+))在降解过程中起到了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现代文胸号型系统逐渐暴露出的诸多弊端,对新号型系统的制定做了探索,重点研究了罩杯尺码与乳房形态、体积的匹配关系,为文胸的设计制做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针对设计人员对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含义的不正确认识和应用,分析了规范采用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并提出了正确理解与应用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的思路与方法,可为正确使用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进行结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