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轻工业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木薯茎杆栽培的食用菌为试材,对海藻糖的提取方法和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high performanceliquid chromatography-evaporative light scattering detector,HPLC-ELSD)检测方法进行优化,分析不同比例木薯茎秆栽培3 种食用菌(黑木耳、平菇、榆黄蘑)海藻糖含量。结果表明,食用菌中的海藻糖在80 ℃水浴60 min条件下可有效提取,最高含量达到190.5 mg/g;利用优化后色谱条件分析标准品和样品中海藻糖,其分离效果均良好。并分析黑木耳、平菇和榆黄蘑中海藻糖含量,发现当栽培基质的木薯茎秆比例为31.2%时,3 种食用菌海藻糖含量较高,分别为61.5、250.3 mg/g和15.0 mg/g。结果表明,HPLC-ELSD可分析3 种食用菌中海藻糖含量,方法准确度高、重复性好、样品稳定性较好;3 种食用菌海藻糖含量与培养基质中木薯茎秆比例有关,合适的木薯茎秆比例可提高食用菌中海藻糖含量。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木薯嫩梢(Cassava tender shoots,CTS)为对象,利用感官评价法、营养质量指数法(Index of nutritional quality,INQ)和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探究了传统泡菜、芽菜、酱菜、橄榄菜、烫泡菜和盐渍菜等制作工艺对CTS腌制菜基本化学和元素组成、抗营养因子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差异,以筛选出CTS适合的腌制菜工艺。结果表明:腌制的不同工艺条件显著影响CTS腌制菜品质。其中,CTS芽菜蛋白质含量最高,为35.29 g/100 g;CTS盐渍菜大部分化学组成含量较低;CTS腌制菜所含的矿物质皆不同程度降低,其中CTS芽菜工艺减少最多(Mn、Zn、K和Mg含量分别减少71.91%、70.72%、59.20%和60.84%)。各CTS腌制菜氰化物含量在32.62~82.41 mg/kg;单宁含量较低,含量在1.07~2.33 g单宁酸/100 g;亚硝酸盐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含量在0.37~1.02 mg/kg。感官评价表明,CTS泡菜具有较好鲜味、质感和品相等,大众认可度高;INQ评价结果显示CTS盐渍菜、CTS泡菜和CTS烫泡菜的营养价值较高;PCA发现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3.949%,PCA综合得分结果显示,CTS泡菜、CTS橄榄菜和CTS烫泡菜综合分值较高。最后,综合感官评价、INQ评价和PCA分析评价结果,得出CTS腌制的最佳工艺为CTS泡菜制作工艺,其次是CTS烫泡菜和CTS盐渍菜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反应中反应条件对抗原(antigen, Ag)与抗体(antibody, Ab)结合的影响。方法 以黄曲霉毒素B1 (aflatoxin B1, AFB1)抗原抗体为主要研究对象, 通过分析ELISA中包被方法、包被液、离子浓度、pH、时间、温度、终止液等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吸光度值(optical density, OD)和抑制率等指标, 了解反应过程中抗原与抗体结合的差异情况, 讨论反应条件对抗原-抗体结合的影响。结果 两步包被抗体法效价高、抑制率好, 包被液用pH 7.0、0.1 mol/L的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抑制率高, 封闭时间影响较小, 25℃反应更适合操作, 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 HRP)标记抗原稀释液离子浓度0.020 mol/L pH=7.0时抗原-抗体结合最好, 用盐酸比硫酸作为终止液更稳定。结论 包被方法、包被液、离子浓度、pH、时间、温度、终止液等条件, 均是影响抗原-抗体结合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开发快速检测方法检测木薯叶粉中的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s A, OTA)。方法 利用单克隆抗体和酶标抗原, 建立了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快速检测方法。用不同浓度的氯化钠甲醇水溶液、乙腈和磷酸盐缓冲液等作为样本提取液提取木薯叶粉中OTA, 用活性炭和稀释法减少样本基质干扰。结果 ELISA灵敏度为0.2 ng/mL, IC50为0.878 ng/mL。木薯叶粉用含氯化钠的70%甲醇水溶液提取, 离心后取上清5倍稀释, 样本回收率80%~121%, 检测限为5 μg/kg, 满足国标规定食品中OTA不超过5 μg/kg的要求, 检测时间为30 min, 一次可批量检测90个样本。结论 用本研究建立的ELISA方法检测木薯叶粉及其食品中的OTA含量结果准确、操作简单、成本低、时间短、重复性好, 适合基层批量筛查。  相似文献   
5.

木薯粉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对其营养品质和贮藏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实验以食用木薯粉为试材,通过优化脂肪酸甲酯化方法和气相色谱条件,建立了食用木薯粉中脂肪酸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并对不同品种(系)、不同贮藏时间木薯粉中脂肪酸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气相色谱法可准确对木薯粉中多种脂肪酸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浓度在20.0~1000.0、4.0~400.0、30.0~1500.0、10.0~500.0和2.0~100.0 μg/m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R2)在0.9992~0.9999之间;样品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5%~3.2%之间;样品在室温下放置24 h浓度变化的RSD在0.7%~1.1%之间;5种脂肪酸样品加标平均回收率在88.0%~105.4%之间,平均回收率RSD在3.4%~10.4%之间,证明样品稳定性、方法重复性和准确度较好。不同食用木薯品种制备的木薯粉中主要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5种脂肪酸,其品种间脂肪酸含量差异较大,5种木薯粉脂肪酸比例(SFA/MUFA/PUFA)为1:(0.91~1.35):(0.12~0.39)。其中,‘华南9号’食用木薯粉中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系)(P<0.05),含量分别达到了0.7818、1.088、0.2967和0.0398 mg/g;而该品种的硬脂酸含量最低,仅为0.0868 mg/g。常温贮藏实验表明,5种脂肪酸含量与贮藏时间呈负相关,其中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5种脂肪酸含量在贮藏12周时达到最低,贮藏后期变化趋于平缓。研究结果可为评价不同品种(系)食用木薯粉中脂肪酸的组成和贮藏过程中脂肪酸的变化提供检测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木薯块根冻结特性及其代谢产物,以食用木薯品种“华南9号”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导率法测定块根头、中和尾3个部位的冻结变化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结合非靶向代谢组学进行差异代谢物分析。结果表明:木薯块根不同部位冰点范围为?0.6至?1.1 ℃,但发生冻结的时间不一致;不同部位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淀粉含量最高值均出现在头部,分别为7.00%和26.84%,但各部位间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而含水量最高值出现在尾部,为64.07%;相关性结果分析发现,冰点与可溶性固形物、含水量呈负相关关系,与淀粉含量呈正相关关系。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发现,与对照相比冰温处理存在41个具有显著差异表达的代谢物,以苯丙氨酸代谢途径富集程度最高,共有9个显著差异代谢物。该途径中马尿酸-苯甲酸-水杨酸通路的马尿酸、苯甲酸表达上调,这可能与块根对低温应答响应有关。该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木薯块根低温贮藏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生氰糖苷含量的高低对评估食用木薯块根及其制品的食用安全性及其重要。以木薯块根和木薯粉为试材,本研究建立了亚麻苦苷和百脉根苷2种生氰糖苷(Cyanogenic Glycosides,CNGs)的快速提取和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HPLC-ELSD)检测的方法,分析了不同品种木薯块根、木薯粉及其制品中CNGs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食用木薯块根及木薯粉中CNGs提取最佳的硫酸溶液浓度分别为0.025和0.100 mol/L;HPLC-ELSD检测方法可有效分离亚麻苦苷和百脉根苷,其浓度在4.1~820.0 mg/L和2.5~250.0 mg/L范围内线性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r)分别达到了0.9996和0.9993,检测限(LOD)分别为2.1和0.5 mg/kg,定量限(LOQ)分别为8.2和2.0 mg/kg;该方法重复性和样品稳定性的标准偏差(RSD)都低于5.0%;木薯块根和木薯粉中2种CNGs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在89.3%~96.3%和107.5%~114.9%之间,重复间RSD小于3.4%。样品验证结果表明:不同的木薯品种CNGs含量差异较大;种植8~9个月的木薯制备木薯粉CNGs含量较低;蒸煮加工方式可有效清除木薯食品中CNGs。本方法操作简单、稳定性较好、准确度高,在食用木薯块根及其制品中CNGs的分析与评价等研究方面具有较强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以食用木薯粉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细度食用木薯粉理化品质、加工特性、消化和热分解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细度食用木薯粉的淀粉含量和粗蛋白含量达显著差异,其中80目的蛋白质含量最高;而溶胀度、可溶性分别与细度呈负相关和正相关关系;从热分解特性看,不同细度食用木薯粉DSC曲线具有两个峰值温度,而80目食用木薯粉焓变最大,达到-882.88 kJ/kg,热稳定性差。进一步研究其消化特性发现,食用木薯粉细度越大,其快速消化淀粉(RDS)含量越高,但慢消化淀粉(SDS)含量则相反。相关分析表明,粗蛋白含量分别与RDS、SDS呈极显著负相关(-0.740 71)和正相关(0.866 28)。细度不仅显著影响木薯粉的稳定性,还决定木薯粉的消化性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发酵条件对木薯(ManihotesculentaCrantz)嫩梢腌制蔬菜(pickledvegetableswithcassava tendershoots,PVCT)营养品质和风味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模糊数学感官综合评价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对不同原料配比和发酵时间条件下的PVCT感官评分、元素、有机酸和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 木薯嫩梢、橄榄酱、食盐水浓度配比为100:15:2 (m:m:c)时,感官评分最高,且有较高的K、Mg和P元素含量(分别为1126.74、206.00、276.88 mg/100 g, DW)和适中的Ca、Zn和Mn等元素(分别为503.41、11.06、12.84 mg/100 g, DW)。发酵腌制10 d后脂肪含量达到最低值,为1.78 g/100 g,蛋白质含量在腌制的第15 d到达最高值,为28.34 g/100 g。亚硝酸盐含量在发酵10 d后趋于稳定,约为0.97 mg/kg; PVCT经炒制后氰化物含量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约为0.0595 mg/kg;单宁含量对PVCT风味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