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4篇
建筑科学   28篇
轻工业   5篇
无线电   6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关中地区小麦品种籽粒质量及食品制作适宜性,挖掘关中小麦的食品开发潜力,通过对已发表的关中小麦籽粒质量及食品制作特性,面制品对小麦粉质量要求研究结果的系统分析,进一步探讨关中地区主栽小麦品种的籽粒质量,关中地区主栽小麦品种的食品制作适宜性。其结果对小麦育种和面制品加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分析结果显示:1992~2017年间,关中小麦容重、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较高,沉降指数较低,稳定时间较短,蛋白质质量较差。关中小麦总体处于中筋水平,对面条和馒头具有较好的制作适宜性。近3年来,关中地区主推小麦品种为西农979、小偃22、西农511、西农3517、西农509、伟隆169等,除小偃22外,多为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其中多数品种能够较好满足高质量面条或馒头对小麦粉的要求。目前,对关中地区新推广小麦品种的籽粒特性和食品制作适宜性的研究较少,系统性也显不足,影响新品种的推广。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一种线列红外探测器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该系统以FPGA作为逻辑控制核心,采用高度集成的4路差分放大器和8路串行LVDS输出的高精度模数转换器进行模拟信号处理,具备差分输入的FPGA控制器完成采集数据的实时串并转换和抽取拼接,具有小型化和高性能的特点。测试结果表明,该采集系统工作稳定可靠,信噪比达到68.5 dB,可以满足大部分红外成像系统的性能和体积要求。  相似文献   
3.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西方经典美学将"机器"视为丑的化身。然而在近代,机器成功地完成一次由"丑"到"美"的华丽转身,这无疑与科技进步、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商业文明大发展的历史背景有着深层次的关联。力图还原机器如何逐渐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并逐步确立起相对稳定的价值标准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4.
王飒  汪江华 《新建筑》2012,(1):136-139
通过梳理当代民间、官方、业内的不同社会认同状况,并进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传统建筑技艺是由效用层面、文化层面和观念层面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传统建筑技艺需要整体性的传承,而在当前的社会状况下,文化层面和观念层面的传承更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汪江华 《新建筑》2015,(2):99-101
机器美学的产生无疑与现代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商业文明有着深层的联系。国内对"机器美学"的研究多将其视为一种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艺术思潮,进而逐渐形成一种个人英雄式的历史"言说"。而正是这种风格化的认识、记述式的研究和表面化的分析,进一步导致我国建筑创作长期停滞于一种形式模仿的状态。当下实现工业化依旧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因此深刻理解工业时代"机器"的美学精神,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目前青少年上网问题,介绍了社会环境,分析了存在的利弊,提出了问题,阐述了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上网的基本策略及其方法,介绍了在教学中进行上网引导的设计与实施。  相似文献   
7.
史箴  汪江华 《建筑师》2004,(6):92-100
我国古代陵墓建筑根植于正统儒家礼治思想和“比德山水”的审美理想。在继承和发展明代“陵制与山水相称”经营理念的基础上,清代皇家陵寝以生生不息、永恒伟大的山川形胜作为创作本体,使建筑人文美与山水自然美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一种隽永、崇高的审美境界。因此,选址也就成了经营和评价陵寝的首要条件。惠陵是清穆宗同治帝的陵寝,建造历时近五年,耗资八百多万两白银,可谓工程浩大。至今,惠陵不仅建筑实物保存完好,同时还有包括“样式雷”图档在内的大量相关工程档案和文献遗存。通过对这些原始工程记录的系统整理和研究,可以理清惠陵工程选址的具体操作程序,进而揭示出清代皇家陵寝风水选址的实质内容和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8.
汪江华 《建筑师》2014,(1):61-66
惠陵是清穆宗同治的陵寝,是清代晚期皇家陵寝建筑的典范之一,至今建筑实物保存基本完好,更重要的是有大量与之相对应的"样式雷"工程图档传世。本文在对惠陵建筑实物调研测绘的基础上,结合与之对应的"样式雷"惠陵工程档案的整理,力图翔实展现惠陵工程完整的规划设计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设计方法。这对于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程序与方法的研究,推进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的整理工作,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从分辨率、对比度、照度三个因素出发,根据指标要求,详细制定了可见光成像系统作用距离测试方案。在试验中,为了满足目标作用距离20 km的要求,将考核目标等效为4.5 km远的等效目标大小;在实际的11 km大气能见度条件下,将考核照度和对比度转换为试验目标目标值。在目标照度不小于300 lux的环境下,可见光成像系统能够识别对比度大于0.253的考核目标;在考核目标对比度为0.2~0.253,300 lux低照度时,目标是不能确认的。通过对试验结果进一步图像处理发现,目标靶标是可分辨的。试验结果表明,系统设计满足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建筑群,在规划设计之初,需要对项目基地原始地形进行详细“抄平”。这是整个工程建设最为重要的基础环节之一,其作用类似于现代工程建设之初,由专门的勘查设计单位,对基地的地形、地势进行实地勘绘的环节。清代惠陵位于河北遵化清东陵的双山峪,由于其建筑实物保存完好,更有大量详实反映其设计建造过程的“样式雷”工程图档留存,因此是清代皇家建筑工程研究的重要典型案例。通过对相关图档的整理和研究,对其原始数据进行系统整理,并采用计算机虚拟数字建模技术对工程原始地形进行复原,本文再现了清惠陵工程地形“抄平”的具体过程。最后,本文通过将复原地形与现状实地测绘结果相对比,对整个数据整理与推导过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