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2篇
综合类   11篇
化学工业   88篇
建筑科学   4篇
矿业工程   1篇
轻工业   3篇
石油天然气   175篇
冶金工业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蜡晶形态结构对原油降凝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偏光显微镜观察了不同条件下蜡晶的形态变化,对蜡结晶过程中的结构、分布状态和生长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采用气相色谱分析了用52#、62#、80#蜡配制的模拟油中蜡的碳数分布,考察了凝点与蜡含量之间的变化规律,以及沥青质、胶质和大分子降凝剂(PPD)对模拟油降凝、降粘的影响,为改善原油流动性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蜡晶的微观形态结构、蜡在油中的溶解性能以及降凝剂的降凝作用与模拟油中蜡的碳数分布密切相关,只有当降凝剂分子结构与油中蜡的结构匹配时,才能达到理想的降凝效果。通过实验确定了模拟油降凝时的临界蜡含量为40%(质量分数),大于该临界值后,凝点随着蜡含量的变化幅度将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2.
采用BFDH模型和AE模型预测柴油中蜡晶的理论形态,与通过相衬光学显微镜在冷环境平台上观察柴油蜡晶在低温下析出的实际形态。以及加入低温流动性改进剂T1804的柴油蜡晶形态进行比较研究。以十八烷晶体和二十三烷晶体作为柴油蜡晶中偶数正构烷烃和奇数正构烷烃的模型化合物,得到它们的晶体理论形态为六面体薄片状晶体。不同降温速率下得到的蜡晶的实际形态与大小均不同。快速降温条件下得到的晶体形态主要为六边形、菱形和其它少数不规则多边形薄片状集合体;慢速降温条件下得到的柴油蜡晶的形态比较完整,为六边形片状,与通过BFDH和AE模型得到的十八烷即偶数正构烷烃的形态比较接近。柴油加T1804后,快速降温时,出现更多细小的无规则晶体,且很快聚集成片状晶体;慢速降温时,出现晶体的数目要多于未加剂柴油,形状不规则,且尺寸小于未加剂柴油。  相似文献   
3.
在催化裂化固定流化床小试装置上,对裂化原料中掺入富含芳烃的添加剂-裂解焦油进行了考察,确定了添加剂的最佳掺入量为1%,与不掺添加剂的裂化原料相比,其汽油产率提高,生焦量和干气产率减少,汽油选择性变好。同时通过对添加剂的原料体系的结构研究,对添加剂影响催化裂化过程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采用氨吸附-程序升温脱附(NH3-TPD)、低温N2吸附(BET)、压汞法以及加氢精制活性评价等技术,探索SiO2-Al2O3载体在制备过程中孔结构和表面性质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特殊扩孔剂制备载体,当焙烧温度为700℃时,平均孔径可达到17.3nm,其中孔径大于20nm的孔占总孔体积的13.2%;同时载体表面上的中、强酸中心也全部丧失,均为弱酸中心。采用该载体制备的MoNiP/SiO2-Al2O3石蜡加氢精制催化剂,在MoO3用量减少了约1/4的情况下,比目前工业上使用的催化剂具有更高的脱金属能力和加氢精制活性。  相似文献   
5.
前言由于我国85%的原油为蜡含量较高的石蜡基或中间--混合基原油,而且道路沥青大部分是由这些原油生产所得,不同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沥青情况。因此对道路沥青中的结晶组分即蜡的性质、形态及作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考察了几种国产及进口道路沥青中结晶组分融熔过程的热行为,获得了一些初步研究结果.实验部分一、实验样品1、欢喜岭沥青;2、石油五厂沥青;3、日本沥青(1);4、胜利沥青;5、垦  相似文献   
6.
在固定床反应器中研究了新型脱氯剂与脱氯剂T411 Q对HCl气体的吸附行为,考察了不同实验条件对脱氯剂穿透氯容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脱氯剂在300~550℃时都可将气体所含HCl体积分数脱除至1.0×10-6以下;气体所含HCl体积分数在(1.0~2.0)×10-3间变化时,对其脱氯能力影响不大;脱氯剂粒径越小其穿透氯容越大;空速增大,穿透氯容呈下降趋势,但在空速为1 000~3 000 h-1的条件下,其穿透氯容的变化不显著;在450℃,空速为2 500 h-1,HCl体积分数为2.0×10-3时,新型脱氯剂的穿透氯容比T411 Q的高24%~40%。通过对固定床脱氯行为的简化处理,得出新型脱氯剂与气体HC1反应的床层氯容分布方程,根据该方程可以预测不同时刻、不同床层深度处钙基高温脱氯剂的穿透氯容。  相似文献   
7.
以超支化聚合物作为基料与脂肪酸等单体合成了超支化树脂,并利用红外光谱,GPC等仪器对超支化树脂进行表征;同时研究了超支化树脂在聚氨酯哑光面漆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实验所制备的超支化树脂虽然消光效果较差,但是采用超支化树脂部分代替商业哑光树脂,可以改善漆膜的透明性及耐冲击性。  相似文献   
8.
煤燃烧中NOx的来源和抑制其生成的有效措施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煤燃烧中产生的NO_x是不可忽视的大气污染源。根据其生成机理,它主要来自煤中氮的氧化以及高温下空气中N_2和O_2的反应。烟气中NO_x的浓度范围很宽,从200至2500mg/m ̄3,影响因素有燃烧温度、空气过剩系数、煤种和燃烧器类型等。在煤燃烧中采取适当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NO_x浓度,如降低燃烧温度、分段燃烧、优化空气过剩系数、烟气部分循环和选用含氨量低的煤等。  相似文献   
9.
在聚氨酯弹性体加工成型中必须加入一种兼起扩链和交联作用的固化剂,一般使用的扩链剂是3,3’-二氯-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英文缩写为MOCA),在本文的研究中,以自制的二甲硫基甲苯二氨(英文缩写为DMTDA)作为扩链固化剂,并考察了它的扩链性能,研究发现:对聚酯型聚氨酯弹性体而言,制备的DMTDA的扩链效果与国外同类产品ETHACURE300的扩链效果相当;而且在邵氏硬度方面,自制的DMTDA要优于ETHACURE300.结果表明:自制的DMTDA可以替代国外同类产品ETHACURE300在聚酯型聚氨酯弹性体中使用.  相似文献   
10.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Cu-BTC具有高孔隙率、易调控的骨架结构以及含过渡金属等特点,是吸附脱除硫化物的优异材料。采用凝胶法在常温条件下制备块状样品Cu-BTC-g,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an)、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N2吸附-脱附等手段对其进行分析表征,同时测定Cu-BTC-g样品对模型硫化物二甲基二硫醚(DMDS)的静态吸附容量、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凝胶法制备的Cu-BTC-g样品晶体平均尺寸约为0.2μm、比表面积为901 m2/g、孔体积为0.40 cm3/g,晶体尺寸、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均小于溶剂热法合成的样品Cu-BTC-s;在吸附温度298 K下,Cu-BTC-g样品的DMDS吸附容量为110.8 mg/g,比Cu-BTC-s样品提高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