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1篇
轻工业   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酒类生产中,酸度是一重要指标。1.总酸度即可滴定酸度。用酸碱滴定法测定并以乙酸计量。2.糟中酸度测定。以10g试样中消耗1N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1ml为一个酸度来表示糟中酸度的大小。3.挥发酸的测定。挥发酸的测定方法分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是通过蒸馏将挥发酸蒸出,然后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间接法同直接法相类似,但需测定蒸馏后残渣的酸度。4.有效酸度的分析即氢离子活度和pH值的分析。pH值的分析测定可用pH试纸或酸度计测定。5.乳酸、乙酸的分析,可用比色法测定。6.纸上层析法可测有机酸,但分析时间…  相似文献   
2.
酒类酸度及有机酸分析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酒类酸度分析包括总酸度、挥发酸和有效酸度分析。总酸度、挥发酸常用滴定法分析,也可采用电位滴定法测定;有效酸度可采用pH试纸、标准色管比色法及酸度计测定。有机酸可采用比色法、纸上层析和气相色谱进行分析。(一平)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汉字是从象形字进化而来的 ,从我国的汉字爵的字形字义上 ,都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的酒器爵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谢文逸 《酿酒》1997,(5):52-55
漫谈青铜器与酒谢文逸(四川省自贡市米曲酒厂)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青铜器时代,出现了不少青铜制作的各种日常用具,它们包括一些日常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工艺品和武器。在我国考古过程中,已出土了许多古代的青铜器,它们向现代的人们展现了我国古代青铜器时代的辉煌,...  相似文献   
5.
最先出现的古陶酒器是质地较重而且表观较粗糙的泥质土陶酒器。由于陶瓷业的发展和陶瓷技术的日益提高,古代广泛的酿酒饮酒活动的需要,陶瓷酒器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进而出现了许多不但质地好、外观美,而且做工更加精美和珍贵奇特的陶瓷酒器。  相似文献   
6.
该文章利用FEMWATER探究污染物泄漏后:(1)多个连续循环水文年的枯、平、丰水期中随地下水运移情况;(2)默认降雨量恒定(用年均降雨入渗系数替代枯平丰水期降雨入渗)情况下,污染物的运移情况。研究发现:第一种条件下溶质平均每月运移距离分别为1.04 m、1.11 m和1.18 m;第二种条件下溶质运移速度和浓度降解速率都明显快于前者。  相似文献   
7.
谢文逸 《酿酒》2001,28(6):28-29
我国唐代已出现蒸馏酒的论据,主要来自史记和唐诗中的各种有关记述。其中唐代一些有关酒的色泽和形态的记述,都明确地说明了唐代已出现了蒸馏酒。  相似文献   
8.
谢文逸 《酿酒》1999,(6):78-81
自从我国古代的酒类生产产生后 ,人们除采用连糟饮用的这一饮用方式外 ,还随之产生了滤取酒液饮用的饮用方式。滤取酒液饮用这一饮用方式成了我国古代长期的饮酒方式之一 ,并随之产生了我国古代的滤酒工艺。为了取得较澄清的酒液饮用 ,人们曾采用了简单的、原始的滤酒器和滤酒介质滤酒。由于纺织物应用于酒的过滤和古代酿酒生产的发展 ,并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的压滤工具和压滤工艺 ,尽可能多地滤取了酒液。到了现在 ,由于先进的、机械化的压滤和过滤机继续地进入了我国的酿酒界 ,使我国的酒的滤酒工艺在机械化、现代化的道路上飞速的发展 ,满足了我国的酿酒业过滤工艺上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谢文逸 《酿酒科技》2012,(3):96-102
我国古代先民在长期的酿酒生产实践中,把我国古代流行的古朴的"气论"和"阴阳学说"应用在我国古代酿酒理论上,用以解释原料变酒的现象,进而形成了我国古代古朴的酿酒理论。直到近代,由于西方现代科学微生物学的产生和发展,发现了酵母才是真正的酿酒师,从而产生出了现代的科学酿酒理论。加上近代以来西方现代科学的传入和我国科学的发展及其广大酿酒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的酿酒研究和生产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古代蒸馏酒的起源和蒸馏工艺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文逸 《酿酒科技》2001,232(3):77-78
我国古代蒸馏酒的起源,众说纷云,莫衰一是,不少于学者认为源于古代的炼丹术和炼金术,根相关资料表明,在我国元朝以前就有蒸馏酒生产,古代炼丹中采用了“上,下釜”,“上,下罐”工艺与现代化的蒸酒有相似处。(孙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