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轻工业   17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鱼是一种皮色黝黑的淡水鱼,它又名"乌鳢"、"黑石舻"、"乌鱼"、"黑松"、"黑寨"、"黑鳢"等. 这次我去浙江绍兴,见到乌篷船在水巷里横来竖去的.水乡绍兴人杰地灵,连河里的鱼也不窝囊,尤其是当中体型最大的黑鱼,此外,我还猜测当地那些乌篷船的造型就是对黑鱼的模仿.  相似文献   
2.
象湖乡地处闽中漳平市,与安溪、永春、大田接壤,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在一桌热气腾腾的乡宴上,我遇到了乡土小吃"碱仔糕",夹起那米黄色的半透明糕体,颤巍巍的,让人好生眼熟,不过糕体里那若隐若现的绿葱花和焦黄的葱头油,却是闽南"碱仔糕"所没有的. 在此次乡宴上,我对桌上的土鸭、土鸡、溪鱼、山笋之类的吃过后都没什么印象了,唯有对那道"碱仔糕"印象深刻.其实,这道小吃的芳名并不是"碱仔糕",而是叫"米浆锞",全名叫"葱油米浆锞",因为主料当中掺了葱花和葱头油,故口味就和"碱仔糕"不太一样了. "米浆馃"的糕体被切成几层,举筷夹起一片来,蘸着咸鲜酱料而食,口感滑顺,滋味上佳.在隔天的早餐时,我再次吃到了"米浆馃".和着稀粥,我连吃数片后,算是大饱了这小吃的口福.  相似文献   
3.
回国开会的间隙,我抽空去山西平遥走了走.在平遥古城用午餐时,当地诸多小吃当中的"莜面栲栳栳"(栲栳音kǎolǎo)居然成了我的首选--这既不是因为它的滋味,也不是因为它的身价,而是因为我冲着它大名当中五个字里边就有四个生僻字.  相似文献   
4.
清饮与茶配     
郑启五 《美食》2004,(1):48-48
喝茶分清饮和茶配两类,清饮顾名思义.就是单纯地饮茶,专心致志地体味茶的韵味;茶配就是有点心相傍,边饮边吃。清饮茶配,各有其乐,我是兼而品之。清饮时有清饮的茶友,多为茶化的学人、寺院的高僧、台湾的友、端庄的茶艺师以及茶行业的老板,茶逢知己,长饮不醉。而茶配有茶配的食友,当年打工的工友、上山下乡的老三届“插友”、还有大学的同  相似文献   
5.
郑启五 《美食》2005,(1):61-62
“沙茶”是什么?对不起,尽管它在我们闽南耳熟能详乃至家喻户晓,但《现代汉语词典》里压根就没有这个语词的立足之地!“沙茶”是舶来品,它的外语原形是“SATAY”,可在《新英汉词典》里,也根本就找不到这个单词的蛛丝马迹,惟独近似的“SATAN”是一个叫“撒旦”的魔鬼。于是乎,这个“沙茶”披上了飘忽的面纱,在黄红色的光影里浮动着近乎神秘的微辣与浓香。  相似文献   
6.
闽南二吃     
郑启五 《美食》2003,(3):60-60
饺子这东西走遍全中国都叫饺子,可饺子的小弟——扁食叫法可多了,且个个都是堂堂正正的大名,决非别号、绰号。  相似文献   
7.
郑启五 《美食》2005,(4):39-39
福建发溪的湖头镇据说在过去有“小泉州”的美誉,名士辈出,其中首屈一指的是清初闽学派的领袖、渊阁大学士李光地。他老人家不但才学出众,在维护国家统一上功勋卓,而且一生清廉。我们上湖头,就是游览他故乡的“新衙”——一处红砖建筑的五进大平屋。这处红砖的老建筑威严依旧,当年背街面山,大门外有宽敞的大埕,在左护屋外,有一条街巷,巷口花岗岩的石门上刻有“赞元重万国,志高广八区”的对联,一派宰辅之家的气派!我以为,“新衙”至今给当官的启示仍然有二,首先为官清廉,最得人心,进而即便清廉,饷银也是足够你花的了。贪,到头来总是一举两失,怎么说也是得不偿失的大傻事儿。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 贵刊今年第8期在《闽西八大干》一文中把“武平猪胆肝” 误为“猪胆干”。为避免以讹传讹。特撰文如下: 猪胆肝被客家饮食文化公推为“闽西八大干” 的“大哥大”。我想究其原因,应在于举世无双:肝胆合一,实乃天下奇思奇制;且美味与食疗兼备,更  相似文献   
9.
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的一个居民小区,我与这款"土比萨"不期而遇.这个温馨的生活区由别墅群和高层公寓组成,之间有一处平易近人的商业圈,圈旁有一座微型的街心钟楼,还有一个依坡而建的长廊式公园,园内草地、鲜花绿树错落相依,小桥流水顺坡而下,而这家卖"土比萨"的多边形小餐馆就这么蹲在公园的坡地上,后一层前两层,楼的形状圆厚并不像"比萨",反倒是有些"汉堡".  相似文献   
10.
南北老味道     
老厦门的白带鱼 早年在厦门鼓浪屿看完午场电影,走出影院大门,顿觉一股浓浓的鱼腥味伴着午后刺眼的阳光扑面而来。确切地说,那是影院楼下菜市场里咸带鱼的气味,而这味儿差不多就是我童年时关于菜市场气味的“主旋律”。这气味混合着《椰林曲》、《红孩子》,还有《山间铃响马帮来》的调子,一起化成了电影镜头里的厦门味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