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轻工业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谈“醉”     
“醉”字从酉,原意是指醉酒,“酒酣曰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醉”的含义也逐渐扩大了,凡属迷恋不舍的都可称为“醉”,“心耽曰醉”,就不一定限于酒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不过我现在谈的,仍是醉酒。  相似文献   
2.
人们饮食习俗中通常所称的“素食”,本应包括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五部分.由习惯使然,人们常将根、茎、叶、果实称作:“菜”.说“吃菜”,听来顺耳,因为一日三餐,莫不用之,大家都很熟悉.但说到“吃花”,一般人却不可理喻,甚至莫名惊诧.其实,多数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都是可以入馔为食的.为什么花的食用性往往为一般人所忽视呢?大概有如下原因:一方面花乃色美味香之物,其主要功能是点缀生活,供人观赏;另方面,许多花要结实,去花则无果,所以一般不常以花为食,“食花”不为一般人所理解便在常理之中了.然而,“食花”作为一种饮食习俗,古今中外,皆不乏其例.据典籍记载,我国以花为食的传统饮食习俗,古已有之.早在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在其《离骚》中就咏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同时,又在其《涉江》中吟唱:“登昆仑兮食玉英,吾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有人说,屈原在这里吟咏的“餐落英”、“食玉英”是为了“益增其贞洁”(见胡文英《屈骚指掌》),是为了抒发自己高洁的情趣,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是否真要吃“落英”“玉英”,尚待考证.但从侧面我们不难看出:战国时人们早已认识到花是可食的,而且“食花”是一种超乎寻常的高雅享受.在我国,具体提倡食花的据说最早是  相似文献   
3.
酒文化历史悠久,在人类饮食文化中占有极显著的地位。华夏民族的文化的历史尤其源远流长。相传上古有位名杜康的牧羊人,于放牧中不慎丢失小米粥竹筒,半月后竹筒复得,竟意外发现小米粥已发酵而为醇香扑鼻之琼浆。于是,杜康释鞭停牧,创酒坊,酿美酒,开酒肆,售佳酿,一举而成闻名天下的酒圣;从此,馥郁美酒率先充溢神州大地,酒香飘处,无不激情澎湃,佳话绵绵。如果说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那么,酒文化则堪称华夏饮食文化之精髓。在酒文化氛围悠久浓郁的中国,酒几乎无处不在,它既活跃于生辰婚丧、离合悲欢等日常生活中,也渗…  相似文献   
4.
火的被发现和使用,使人类由野蛮迈入了文明。人使茹毛饮血的原始饮食方式逐渐发展为香环宇、瑰丽多姿的华夏饮食文化,火的神奇伟大在先民的顶礼膜拜中成了权威、力量、吉祥的象征,火的使用者、管理者亦由此被赋予权力威严而成为华夏历史上执权杖、护国鼎的辅宰权臣。上古社会的“王”(抑或部落酋长),据说就是古老部落中担任掌管火种、司职烹任、分配食物的首领。在现当代语言文字学者对古“王”字的多种解释中,就有将“王”释为:“具有掌管火种与饮食烹任及食物分配权力者”的说法;并分析说,“王”的古文字形体象一堆熊熊燃烧的火…  相似文献   
5.
“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欧存焉”。饮食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自古就深受人们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饮食也从一种生理本能需求而逐步积淀为一种民俗,发展为一种文化。华夏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以饮食文化最为丰富多彩,举世瞩目。人们对饮食的重视,在外部形式上主要具体表现为吃什么和怎样吃,从而形成了“佳肴烹任各有章法,羹汤调制别有妙趣”的不同膳食结构和风格;从内在观念上则认为饮食不仅仅是填饱肚皮、以求生存的根本,它还关系到人的禀性善恶、长相美丑,以及事业成败等吉凶祸福,甚至还与周边环境变化和他人利害有着潜在联系;因此,在不同民族各自独特的生态环境、历史背景、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等的驱导下,孕育了各民族千姿百态的饮食习俗。无论在食物选择,在食品制作还是饮食方式上,都存在着许多具民族特色的饮食禁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