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5篇
电工技术   10篇
综合类   26篇
化学工业   64篇
金属工艺   10篇
机械仪表   34篇
建筑科学   18篇
矿业工程   23篇
能源动力   5篇
轻工业   23篇
水利工程   11篇
石油天然气   31篇
无线电   32篇
一般工业技术   26篇
冶金工业   9篇
原子能技术   6篇
自动化技术   4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动态源路由协议是无线自组织网络众多路由协议中被广泛关注的一种按需路由协议,目前,关于该协议的优化措施有很多。本文先分析了动态源路由协议的一种优化机制——路由自动缩短,该机制能动态缩短处于工作状态路由的跳数,但不保证缩短路由的质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自适应路由自动缩短机制,新机制既可缩短路由.又能保证缩短路由质量.理论分析及仿真结果表明,自适应路由缩短机制的各项性能优于原路由缩短机制。  相似文献   
2.
李东明  罗升荣 《石油学报》1993,14(2):102-109
不同原油集输工艺流程的能耗有很大差异.本文采用(火用)分析方法对掺热油和掺热水两种集输流程进行了评价,得出的结论是掺热油流程优于掺热水流程,对集输站子系统来说,结论则相反.  相似文献   
3.
润滑油金属清净剂合成机理的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润滑油清净剂合成机理以及微反应器理论的研究成果,认为清净剂合成中的过碱化反应机理与微反应器理论中渗透反应模型所描述的反应机理相一致。过碱化过程是利用有机酸生成的有机盐将水、促进剂、金属氢氧化物包裹起来形成反相胶束微粒(微反应器),二氧化碳通过渗透进入反相胶束微粒与金属氢氧化物反应得到纳米金属碳酸盐粒子的过程。利用微反应器理论对过碱化反应中各种因素的影响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清净剂过碱化反应过程中的现象可通过微反应器理论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研制一种具有匀速和恒张力的多层柔性材料输送装备。通过放卷机构与恒张力控制,经自动纠偏器进行微调和精准定位,实现多层柔性材料的组合;运用伺服电机牵引组合后的多层柔性材料,采用编码器进行跟踪检测,有效地将多层材料在匀速、恒张力的情况下精准地输送到加工位。结果表明:机械传动、气压装置、电气控制及伺服电机驱动模块的有机配合,使得多层柔性材料输送更加稳定可靠。研究结果为抗疫物资生产装备创新优化和生产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叙述了采暖系统中污垢沉积的原因以及这些污垢的危害性说明通过化学清洗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去除这些污垢,同时还给出了化学清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  相似文献   
6.
快速路网单点入口匝道动态控制策略仿真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别于以往工作,运用宏观交通网络动态建模理论与计算机仿真技术,以快速路网为考察对象,提出单点入口匝道动态控制策略的宏观交通仿真评价方法,设计了一种基于ALINEA原理的单点入口匝道动态控制算法,针对一多起点-多终点拥挤路网,开发仿真系统,给出控制前后路段交通状态时变图、全局路网交通状态图等可视化仿真结果,描述路网交通流演化,定量评价匝道控制效果。算例表明,控制后路网拥堵显著缓解,网络总耗时减少约5%。研究显示了单点匝道控制策略宏观交通仿真评价方法有助于深刻、全面、直观地理解路网交通流演化,剖析拥堵成因,设计符合全局、系统眼光的高效控制策略,给出定量评价,具有有效性与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于自身健康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人工免疫系统也成为了生物信息研究领域的热点.传统的动物实验虽趋于完善,却也出现了研究技术上的难关,研究员们无法通过传统的实验室环境模拟数量化的人体体内环境,更无法用人类活体做实验.这样,就产生了二维的免疫计算机模型,但也并没有完全贴切人体环境的要求.因此,我们利用Java 3D计算机三维模型以及计算机仿真方式来搭建类似于体内真实环境的人体免疫计算机模型,这可以使得人工免疫系统模型更加完善.与培养皿方式的实验相比,计算机模型的实验方式可以用于研究免疫系统智能性,对研究设计新的人工免疫系统方法很有意义.而且计算机模型具有准确性高、误报率低和稳定性好等优点.本文利用Java 3D技术,通过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入对流感病毒免疫应答的仿真,结合免疫细胞的参数,模拟临床实验,期望得到一些规律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传统石油基润滑油添加剂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使可生物降解的植物油基润滑油添加剂成为研究热点。以蓖麻油(CO)、马来酸酐(MAH)、苯乙烯(ST)为原料,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甲苯为溶剂,合成了蓖麻油-马来酸酐-苯乙烯共聚物(PCMAS)。通过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表征了蓖麻油-马来酸酐-苯乙烯共聚物的结构,采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了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多分散性指数,采用热重分析研究了聚合物的热稳定性,并对聚合物作为润滑油降凝剂和黏度指数改进剂的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当单体质量比m(CO)∶m(MAH)∶m(ST)=1.0∶0.2∶1.2、引发剂AIBN含量占总单体的0.5%(质量分数)、反应时间4 h、反应温度90℃时,共聚物收率为68.39%,其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0.348×105,多分散性指数为4.77。将蓖麻油-马来酸酐-苯乙烯共聚物添加到润滑油馏分(350~395℃)中,可降低润滑油的凝点,并提高其黏度指数。蓖麻油-马来酸酐-苯乙烯共聚物可作为一种具有降凝增黏双重功能的润滑油添加剂。  相似文献   
9.
Image categorization in massive image database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This paper proposes an approach for image categorization, using sparse set of salient semantic information and hierarchy semantic label tree (HSLT) model. First, to provide more critical image semantics, the proposed sparse set of salient regions only at the focuses of visual attention instead of the entire scene was formed by our proposed saliency detection model with incorporating low and high level feature and Shotton's semantic texton forests (STFs) method. Second, we also propose a new HSLT model in terms of the sparse regional semantic information to automatically build a semantic image hierarchy, which explicitly encodes a general to specific image relationship. And last, we archived image dataset using image hierarchical semantic, which is help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image organizing and browsing. Extension experimefi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use of semantic hierarchies as a hierarchical organizing frame- work provides a better image annotation and organization, improves the accuracy and reduces human's effort.  相似文献   
10.
Molybdenum (Mo) is commonly used as the back contact material complying well with the formation of an ohmic contact for chalcogenide thin film solar cells. However, the easy formation of an over-thick MoSe2 layer between the Cu2ZnSn(S,Se)4 absorber and Mo back contact significantly deteriorates the device performance. To overcome the degradation, the effects of thermal treatment on Mo layer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It was found that pre-annealing Mo back contacts is effective to control the growth of interfacial MoSe2 layer during selenization. Moreover, the thickness of MoSe2 layer could be conveniently tailored by simply varying the pre-annealing temperature. The work provides direct proof that the appearance of a thin MoO2 layer on the top of annealed Mo film indeed acts as a temporary barrier to block the over-selenization of Mo back conta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