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水利工程   2篇
石油天然气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利用标准振源对振动加速度信号在频域进行滤波并积分后求得振动位移的方法进行验证,确认了方法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对某闸门进行了振动加速度、位移和动应力等振动响应测试,测试部位振动加速度均小于3 m/s 2,振动位移小于0.25 mm,动态应力小于153.2 MPa,闸门起升初始阶段振动位移最大值超过相关要求。结合加速度、位移和动应力给出闸门的振动评价。  相似文献   
2.
YH气藏从1973年8月投产以来,在气藏的不同部位,由于储层物性和裂缝发育程度及开采强度等方面的差异,使气藏不同部位的开采特征明显不同.根据YH气藏投产后的有关数据,估算了YH气藏的地质储量;并对YH气藏的可采储量进行了测算.根据气藏实际情况,对气藏进行了储量评价,有效地指导了气田的生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某水电站钢岔管水压试验为实例,介绍SHM技术在水压试验中的应用方法,并进行成果分析。SHM技术为水压试验提供技术保障,在引水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逐步得到业内专家和参建各方的认可,越来越多的重点工程成功应用该技术。本次水压试验的成功经验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并为水电站钢岔管的设计、制造和相关标准的制修订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东河天然气站分子筛脱水效果差,干燥塔出口水露点高于运行要求的问题,对分子筛脱水工艺进行优化探讨。从两列干燥塔偏流、再生气来源和去向、再生温度和压力等方面分析分子筛脱水效果差的原因,通过将再生气工艺流程更改为外输干气、差压再生工艺流程,在两列干燥塔进口增设流量计,以及硅胶和4A分子筛串联等措施,有效降低了干燥器出口水露点(20℃),提高了分子筛的脱水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迪北气田已建单井的生产,需要尽快完成地面集输系统的投产,但由于集输干线投产输量与设计输量比值过小,投产过程中可能存在凝析油凝固或者形成水合物的安全风险。利用OLGA软件完成了不同投产工况的模拟分析,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提出加热、注入抑制剂、提高产量等保障措施。最终得出结论:在地温高于凝固点条件下,采取加热与注入水合物抑制剂结合的措施可实现该区块的投产,并建议加快区块开发速度,以提高地面系统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塔中1~#集气站外输油管线在输送过程中出现压降过大的问题,当启输压力过高时,集气站分离器安全阀有起跳风险,严重影响了正常生产。利用OLGA模拟软件对外输管线输送过程中压力、温度、气液流速等参数进行了计算;分析了油品黏度、气阻、管线输量对管线运行压降的影响,得出了管输压降大的主要原因是气阻。针对现场实际情况,采取油品闪蒸后输送以及提高管线输量等优化措施,均可以降低启输压力,有效地解决输油管线运行压降过大的问题。因此,对于高压多起伏输油管线要保证输量或降低油品中的溶解气量,以避免产生气阻而导致压降过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CQ凝析气田应用循环注气保压方式开发,受储层物性非均质及西气东输供气需要的影响,气田注气量的降低导致地层压力下降,部分井受反凝析影响油气产量递减加速,局部区块采气井气窜严重,产量大幅下降。为了更加合理高效的开发CQ凝析气田,解决在注气开发后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国内循环注气开发气田中首次对注气井进行了注气启动压力、指示曲线的测试,通过平面调整有效缓解了注气平面的矛盾,地层压力下降速度得到了有效控制,延长了气田的开采期。  相似文献   
8.
定向气井连续携液临界产量预测模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针对定向气井比直井更难于排水采气的问题,对于高气液比(气液比大于1 400 m3/m3)的产水定向气井,Turner等人建立了圆球液滴模型计算高气液比临界产量,并应用于现场实践;同时李闽等人提出了椭球液滴模型,有效地指导了气田生产。但是传统的液滴携液计算模型在预测高气液比定向气井临界产量时,忽略了井斜角度变化对临界产量的影响,导致了定向气井临界产量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偏差。根据井斜角度、曳力系数与雷诺数(在1×103~2.2×105或2.2×105~1×106范围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定向气井高气液比携液临界产量预测模型,预测模型可用于计算高气液比定向气井的携液临界产量。通过实例对比分析表明,该预测模型计算结果与现场生产实际更加吻合,从而验证了该预测模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