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5篇
金属工艺   4篇
机械仪表   1篇
能源动力   2篇
水利工程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光学显微镜(OM)、涡流电导仪和维氏硬度计等手段,研究了分级时效对Cu-Cr-Zr-Co-Si合金组织和电导率、硬度的影响,并与单级时效处理工艺作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分级时效能够促进合金基体组织中的析出相析出,并使其分布更为弥散、均匀;分级时效对合金导电性能影响不大,但能显著提高合金的硬度;分级时效处理工艺中的二次时效温度选取对合金最终性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测量Cu-Cr-Zr-Co-Si冷轧合金在等温时效过程中导电率的动态变化,基于合金导电性能与析出相转化率间的近似线性关系,建立了不同冷变形量下合金时效析出过程的动力学Avrami方程及曲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再结晶与时效析出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Cu-Cr-Zr-Co-Si合金形变时效过程中,随变形量和时效时间的增加,导电率及析出相转化率均增加,这是时效过程中再结晶与时效析出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随冷变形量增加,强化相析出进程明显加快,但时效析出没有明显阻止或延缓再结晶软化过程的发生,因此大冷变形+短时时效使合金获得更高的硬度峰值,但无法同时获得最优的导电性能。只有在时效析出提前于再结晶启动,且形成的第二相对再结晶存在明显阻碍的前提下,采用冷变形+时效工艺,时效强化型铜合金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3.
110kV变压器绕组的机械强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清泉 《变压器》1998,35(2):1-5,20
对变压器绕组的径向和轴向受力进行了分析,论述了短路时绕组电流和短路电动力的计算方法,介绍了提高变压器绕组机械强度的设计改进与工艺措施。  相似文献   
4.
软件项目管理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文章针对该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河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提出重新设计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阐述"PMBOK+案例+习题+实际项目"的理论授课模式及以项目为驱动的实践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建湖县地处里下河腹部,地势低洼,素有"四水投塘"地势之称,境内沟河纵横,水网密布,有大小沟河4000余条,水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19.48%,列盐城市之首。在启动河道长效管护措施之前,沟河内水生物泛滥成灾,水花生堵塞河道,垃圾、杂物遍布河床,尤其是夏秋二季,河水难以流通,水脏、黑、臭,水环境恶化,群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大型电力变压器绕组温升计算中横向涡流损耗系数的修正方法.  相似文献   
7.
周清泉 《江西电力》2012,36(1):41-43,56
半掏挖斜插基础具有如下特点:基础底部为掏挖部分,砼浇制时可以土代模;立柱和插入角钢的坡度与铁塔腿部主材坡度一致;基础立柱较高而主角钢悬于半空中未达到基础底部,基础顶面为菱形.施工中采用半掏挖斜柱加高全方位高低腿形式的基础,不仅施工工器具简单,操作方便,通用性强,施工优良品率高,经济效益也很明显,其经济性在山区施工中尤其突出.插入角钢的安装与定位都简单易行,与传统的模拟塔腿定位的方法相比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大型变压器绕组上端部线段的温升计算与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9.
对于航空航天中适合单侧安装的复合材料而言,只能使用抽芯铆接的连接方式。设计了机器人自动抽芯铆接装置,集基准孔找正、钻孔、检测、送钉、抽芯铆接等功能于一体。这一自动抽芯铆接装置的主体结构由压力脚、钻孔、相机、铆枪、送钉和移动切换平台等六个模块组成,由上位机和SIMITION系统进行协同控制。抽芯铆接效率达到6个/min,定位精度达到0.05 mm。应用机器人自动抽芯铆接装置,可以提高钻铆过程的稳定性,便于控制抽芯铆接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地震峰值加速度和钢管桩径厚比对高桩码头钢管桩塑性区及损伤特性的影响规律,选取径厚比分别为64、82、100的三种钢管桩,采用p-y土弹簧模拟桩土相互作用,分析了三种钢管桩全直桩码头结构在不同地震峰值加速度下的动力时程,并根据桩身截面的最大应变判别其塑性区域及地震损伤水平。计算结果表明,钢管桩塑性区出现在桩顶和淤泥质粉质粘土层中,桩顶塑性区长度在0~2.09 m范围内,土内塑性区处于泥面以下3.2~8.7m的范围内。随着地震峰值加速度的增加,钢管桩塑性区长度和损伤程度呈上升趋势,在三种钢管桩中,径厚比为100的钢管桩塑性区长度和损伤程度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