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0篇
建筑科学   173篇
水利工程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荷兰社会住房比例在全欧洲最高,其社会住房主要由住房协会建设和管理.文章追溯了住房协会的发展历程以及对荷兰政府不同住房政策的反应,总结了住房协会的双重二元特征:私人机构但是却承担了公共责任,是资金来源于政府的NGO组织.在1990年代资金独立之后,公共使命和从事市场活动成为了住房协会新的特征.文章还分析了住房协会在与政府、协会之间以及居民的关系中所扮演的的不同角色,反映了其各项职能.此外,对荷兰住房协会管理的模式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以期对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二元规制环境中城中村发展及其意义的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张京祥  赵伟 《城市规划》2007,31(1):63-67
城中村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二元规制环境作用而产生的一类独特的地域空间。本文对以往许多研究中将城中村简单地视为“毒瘤”并进行过多指责的认识进行了反思,分别从土地、住房、市政管理等各种城市制度环境的二元性方面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指出城中村形成与发展的原因与动力并不能全部归因于原住民主动、非法获取城市发展的“外溢效应”,而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地方城市政府现行政策的“趋利性”、“二元性”而造成的。城中村在支撑中国快速而“粗放”的城市化过程中承担了重要的作用,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因此,相应对城中村的有效改造必须摈弃简单的“推土机”方式,而是要从制度层面上进行深刻变革,从根本上消除城市政府的“趋利性”和“二元政策”。  相似文献   
3.
罗震东  张京祥 《规划师》2007,23(6):81-86
战略检讨是城市战略规划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利于城市政府发现问题、修正战略,进而应对迅速变化的发展挑战.通过对都市圈、市域、都市区、主城四个不同空间层面进行战略检讨可知,南京城市空间发展存在中心城市组织核心功能亟待加强、市域发展落差较大、发展次序与重点不够清晰等问题.未来南京的空间发展应坚持"多中心、开敞式"组团轴线空间拓展模式,推进"双快"导向的都市区空间结构快速生成,强化生态安全导向的结构性绿色空间的构建,紧紧围绕"东进、南延"的战略方向,实现跨出主城走向区域的战略性空间增长.  相似文献   
4.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住区建设被纳入到改革发展的宏观制度环境当中,住房政策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调整和变革。受社会制度背景和住房政策影响,中国的住区空间发展也经历了福利制均质单位空间、市场化住区分异和保障制度影响下住区空间等不同阶段。而当前住房保障制度影响下的住区空间发展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矛盾。旨在通过对各个时期社会背景和政策制度作用下的城市住区空间回顾及对当前住区问题分析,探讨现阶段中国住区空间发展问题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背景中的区域发展与规划转变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不同于对城市的感知,区域是一个地域弹性很大的空间概念,它泛指由于地理因素以及基于其上的社会经济联系,使得有关地区得以相互结合并同时具备相当程度的依赖关系。因此,它既可以指一个国家之内的若干具体地域的结合,也可以指代超越主权国家的某些空间层次,全球化使区域空间层次的弹性变得更大(Newman.1996)。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历程来看,我们大致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营造了一个要素高度流动的竞争世界,城市更加关注于如何在流动世界中吸引和粘连各种发展要素,大事件营销成为大都市实现从流动空间到场所提升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北京为实证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大事件营销有可能导致的一些负面效应,对于这种高风险、短期性、外向型的城市增长策略,必须善加把握、谨慎运用,妥善处理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7.
从行政区兼并到区域管治--长江三角洲的实证与思考   总被引:37,自引:5,他引:37  
通过2000年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发生的大规模的行政区兼并运动,评估了其影响,认为激烈变动的行政区划会给地方经济带来不稳定,而且在简单的行政区兼并之后,行政区划的壁垒又会以新的形式、在新的地域形成,因此如果将得失进行全面的衡量,则很难肯定长江三角洲的行政区兼并是成功的。文章进而分析了行政区兼并背后深层次的体制原因,认为长江三角洲的行政区经济是一种阶段性的合理存在,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那还会继续强化。最后研究指出长江三角洲的行政区兼并将会推动该地区的行政体制改革,以及这一地区正在走向区域管治的态势。  相似文献   
8.
管治及城市与区域管治——一种新制度性规划理念   总被引:47,自引:4,他引:47  
管治 (Governance)作为一种在政府与市场之间进行权利平衡再分配的制度性理念 ,已经愈来愈成为全球性的共同课题 ,并迅速渗透到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具体行动中来。文章探究了管治概念的由来与本质 ,分析了管治理念在城市与区域规划中的体现 ,也客观评价了其局限性 ,为我国相应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先期借鉴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乡村转型与复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为中国乡村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背景。本文总结了日韩乡村转型的基本过程,剖析了拉美国家城镇化没有实现城乡协同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教训,进而指出乡村的发展逻辑并非是一个由工业化与城镇化主导语境下所定义的不断追赶城市的"线性发展过程"。结合当前中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乡土情绪的回潮,从尺度和功能两个维度,揭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乡村的三重价值,并据此提出了中国"乡村复兴"的框架。"十三五"规划需要在新的思维下进行乡村发展政策的总体设计,随着未来中国城镇化红利的不断释放,乡村应当成为重要的受益者。建议在规划空间管制、市场要素活化、多元乡村治理等方面入手,实现乡村的复兴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城市规划建设置于公权与私权博弈的分析框架下.揭示了城市规划建设以公权干预私权的合法性——维护公共利益。同时.文章客观地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面临的公权力异化问题,并指出未来完善城市规划建设行使公权力及其对私权领域干预方式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