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6篇
化学工业   1篇
矿业工程   2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冶金工业   25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用预装药爆破法进行大区微差爆破是一种新的爆破工艺。目前,在我国这种新爆破工艺的应用,主要利用非电起爆系统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即防交直流高低压电、防静电、防雷、防火、防水、防撞击等安全性能)。从1979年至1981年7月,我们进行了25次预装药爆破试验,共爆破孔数1590个,爆破矿岩总量2793599吨,消耗炸药532293公斤。在25  相似文献   
2.
3.
本文以略钢和徐钢全精矿粉烧结试验为基础,较全面地对比论述了高、低硅类型烧结矿的冶金性能,并相应地提出了有关改进烧结矿质量的措施。文章还特别对我国引进富矿粉烧结和强调细磨深选的情况作了具体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高炉喷煤后炉内状态的变化及对冶炼过程的影响,未燃煤粉在高炉内的行为。指出,高炉喷煤后,为了高炉维持顺行,提高置换比,必须要使高炉热量收支平衡,即要维护高炉在最佳的热状态.  相似文献   
5.
张景智 《炼铁》1989,8(3):51-55
1800年世界生铁产量为75万吨,1899年为4149.4万吨,1979年达52630万吨。目前,世界上火约有1000座不同容积的高炉在生产中(不计我国众多的小高炉—编(?)注),其有效容积从几百立方米到几千立方米不等,最大的是苏联5580m~3高炉。20世纪世界各国高炉内型变化的趋势是一致的。对苏联、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西德、东德、瑞典、日本、中国、卢森堡和荷兰等国从1870年到现在已发表的487座生产高炉设计炉型所作的统计资料表明,在该期间内高炉有效容积平均增加了10倍(见图1)。日本1985年高炉总数为65座,大于2000m~3的有39座,其中15座大于4000m~3。近百年来,高炉有效高度增长情况示于图2。由图可见近76年来,尽管冶炼工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且高炉有效容积增加了好几倍,但是最大高炉的有效高度总共才增加了2~3m(即7~10%)。  相似文献   
6.
张景智  于启顺 《鞍钢技术》1994,(1):38-41,51
根据鞍钢11号高炉软水冷却系统的运行及冷却壁的破损情况、试验室的研究结果,对高炉软水冷却系统提出了如下改进意见:①采用板壁结合或密集型冷却板冷却方式;②高炉内衬的冷却,应按不同热负荷分开纳入软水冷却系统,并设置水量调节阀;③软水冷却系统应增设脱气罐。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高炉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系统泄漏监测方法和设备,以及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系统水流特性。如采用微机巡检,本方法还具有防漏功能。  相似文献   
8.
张景智 《鞍钢技术》1996,(10):18-23
介绍了根据理论模型及专家经验,用微机进行高炉开炉料计算的方法,表列了国内表分高炉的开炉情况,详细列举了鞍钢11号高炉1990年7月开炉时的条件及开炉料的计算结果,提出了高炉开炉装料时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烧结废气带走热量很多,约占总废热的一半。由于其平均温度低(150~160℃),具有腐蚀性以及影响烧结生产等,这部分显热尚未普遍利用。但考虑烟道后部废气温度较高,约300~400℃,回收这部分显热是完全可能的。为此,根据回收部分废气显热的方法,对回收设备防腐技术以及不使烧结生产受到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在大分厂2~#烧结机上完成了实用性设备的研制工作。下面就其技术特征、设备概况以及操作情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0.
加农业投入是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农业资金投入有多种渠道 ,包括国家财政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市场筹措资金、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户自身投资等 ,其中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自身投资应成为农业投入的主渠道。当前在努力创造条件 ,争取吸引更多外部资金的同时 ,更应该为农业自身投入的增加创造良好的环境。逐步形成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