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水利工程   7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关于灌溉渠道的渗漏损失与灌溉区地下水的状态相互作用的问题,是十分复杂的,必须在具体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渗漏损失动力学的分析和地下水状态变化的分析来予以研究。对于灌溉渠道在特性上,具有两个不同的渗漏阶段,即“自由渗漏”与“顶托渗漏”。“自由渗漏”的损失量主要是决定于渠道河床土壤的水理性质和渠道的尺寸(间接决定於流量)。“顶托渗漏”的损失量受渠道尺寸的影响甚小,而基本上是为地下水的泄出量与地下水面蒸发所决定,从“自中渗漏”转变到“顶托渗漏”致使损失量大为减少;此转变既决定於自由渗漏的损失量与地下水可能的泄出量之比,又决定於渠道工作的持续时间和一些其它的因素。但是考虑许多的因素并非总是可能的,以致通常只老虑其中的主要者,首先是灌溉地区地下水位的平均深度。  相似文献   
2.
入库洪水与坝址洪水的关系,过去都用峰比值作为水库设计依据的判据,但这种方法是经验性的,任意性大,难于应用。为解决此问题,我们运用系统概念,用成因方法建立了严格表达两洪水关系的多维线性汇流系统方程。由此揭示出两者差异,不仅取快于产汇流条件的改变,而且还取决于洪水过程的形状因素。而后便提出了以洪水峰部形状因数为参数的,入库与坝址两洪水的一阶矩比值的理论公式,从而能够运用此关系式来预计两洪水的峰比值及各  相似文献   
3.
论多点入流线性汇流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汇流或区间有支流的河道汇流,均属多点入流汇流问题.其基本特点:一是入流非单一且入流点不同;二是不同入流点的来水具有不同的滞后和展平程度.单位线一类方法,将流域上呈现为分布状态的净雨过程集总成单一过程,显然未考虑此特点.考虑了入流非单一的一些方法,如:等流时线法,只考虑了不同远近的来水的滞后现象,而未考虑展平;属克拉克单位线概念的一些流域汇流方法和总入流的河道汇流方法,虽  相似文献   
4.
水库规划设计中采用的水文学调洪演算方法,不能得出库区各断面的水位和流量而只能得到坝前水位和出流,因此库区的最高淹没线是借助水面线的推算来解决的.这种淹没线是洪水波波峰的轨迹线,并非水面线.应用水力学不稳定流演算,虽然能解决此问题,但是在水库下段水平区,特别近坝段区域有效过水面积难于确定无法运用.在此区域,采用水文学方法,由于水面较平且同步性较好,则具有良好的适用条件.为此,本文取水文学与水力学两者的优点,提出一种联合模型来解决水库洪水演进问题与水库淹没线问题.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汉北区域规划和下荆江扩大泄洪演算中,遇到大量的水面曲线推算工作。当时,由于解析法非常麻烦,需要经过反复的试算过程始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因此采用了两种图解方法:一是吴持恭所著“明渠水力学”一书中所介绍的“爱斯考佛图解法”;一是“巴甫洛夫斯基图解法”。这两种图解法有不少的优点,但亦有一定的缺点。“爱斯老佛图解法”没有考虑流速(断面平均)对水面曲线的影响。当断面变化较大,流速亦较大的情况,如果采用此法,则会得出与实际情况相当出入的结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经验单位线,由于它脱胎于流域的实测洪水,因而最能综合反应本流域的汇流特性。这是现有的其它任何一种带有理论性的单位线均未具有的独特优点,然而,时段内流域净雨时空分布均匀这一难于符合实际情况的基本假定,使计算成果往往产生很大的误差。严格的说,经验单位线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与它的基本假定相差太大而不能使用。但是,为了水文计算和预报的需要又必须进行雨洪推算。为此,只好采用经验处理的办法。其常用的处理办法,是用暴雨中心位置不同的单位线来推算不同面分布情况的暴雨产生的洪水。由于暴雨中心的位置不可能合理的代表暴雨的面分布情况,中心位置相同的暴雨可能有各种不同的分布情况。再者,由于此种方法纯属经验处理,不是从成因途径来解决,因而必然难以得到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一、理论根据与方法概述作者所提出的图解法,在用水户方面,有发电、航运、以及自上游与自下游取水的灌溉及给水;在水量损失方面,有蒸发与渗漏两种损失;在发电水头方面,考虑有尾水位随著流量发生的变化,以及水流经过引水建筑物(如输水道、拦污■与阀门等)由于阻抗所产生之水头损失。为了便于说明理论与方法,在下面分为两种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