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水利工程   1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北京粮食作物种植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不同施氮量对土壤氮素剖面分布、累积量、淋失量的动态变化过程的影响及对地下水的影响等。结果表明在喷灌条件下冬小麦试验季节硝态氮的累积主要在80 cm深度以上;而夏玉米季节,硝态氮的峰值运移到150 cm左右,硝态氮存在明显的深层淋失现象。硝态氮的剖面含量一般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单季施氮量低于110 kg/hm2,土壤氮素处于稍微亏损状态;而施氮量大于220 kg/hm2时,在0~200 cm土层内,硝态氮有明显的累积现象,硝态氮的累积量一般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建议该地区年施氮量为250kg/hm2以维持农田氮平衡。考虑到当地的地下水埋深一般在12.5m左右,可以初步得出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对地下水的影响较小,但是长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施肥将对地下水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重力流输水管道关阀水锤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确定重力流输水管道最合理的关阀时间需要考虑如下因素:一是管道的水锤压力不要过高,防止管道破裂;二是水锤压力不要过低,严禁管道沿线出现断流弥合水锤,防止出现负压压瘪管道;三是要有利于操作方便、保护设备。以北京市某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为例,选择HAMMER软件模拟管道瞬变流,分析重力流输水管道关阀过程中的水锤现象。结果表明:关阀时间越长,管道最大压力越小,最小压力越大,水流条件越好。蝶阀关闭时间为50 s时管道最大压力达169.27 m,关闭时间为500 s时管道最大压力为65.18 m。在线性关阀时间不小于200 s时,管道沿线不产生负压,且最大压力小于管道的设计压力。综合考虑保护管道、操作方便、便于管理、保护设备等因素,确定蝶阀线性关闭时间为300 s。研究成果对重力流输水管道阀门管理和保护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盾构输水隧洞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衬砌 结构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埋深不断增加,输水隧洞由埋深产生的内水压力相应增大,普通钢筋混凝土衬砌结构已不能满足承载要求。为此,对北京市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东干渠工程的隧洞预应力衬砌结构设计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现有成熟技术采用压浆式预应力复合衬砌可以满足该结构的适用性和耐久性要求。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水务局的成立,使涉水事务统一管理成为现实,围绕解决首都水资源紧缺这一关键问题,推进"农村水利向统筹城乡水务转变,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务转变",建设适应首都水资源特点的循环水务,北京水务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从资源管理的角度,对包括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环境的保护治理,污水治理和饮用水的供给与管理等主要环节在内的水务企业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相似文献   
5.
就斜坡式坝袋结构设计中端头的立体精确锚固设计方法进行了阐述,新的设计方法在经济性、受力合理性和外观等方面有所改进.  相似文献   
6.
就斜坡式坝袋结构设计中端头的立体精确锚固设计方法进行了阐述,新的设计方法在经济性、受力合理性和外观等方面有所改进。  相似文献   
7.
东干渠工程是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供水环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输水隧洞全长44.7 km,内径4.6 m。由于输水线路长、埋深大、内水压力高、风险源多,设计工作面临众多难点,设计采用结构力学、二维和三维有限元等计算方法,取得结构应力分布云图,确定控制工况及应力最大区域,模拟特殊工况下的结构破坏形式,充分确保结构安全可靠。通过将HDPE高密度聚乙烯自粘胶膜防水卷材应用到多层防水设计中,解决了双层衬砌容易发生层间窜水的难题,为达到一、二衬联合受力效果提供了条件。采用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及玻璃纤维筋作为洞门结构配筋,避免了大面积施工降水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了盾构进出洞的施工效率。面对众多地铁、铁路、桥梁等风险源,引入了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分级,进行了全面的检测、评估、论证,确保了工程建设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8.
采用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对滞洪水库修建后永定河主河道和滞洪水库在不同洪水条件下的冲淤演变规律及流态、流势变化进行了计算,掌握了永定河滞洪水库的河势及河道演变规律,验证了3水库联合调度运用方案的合理性,为滞洪水库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北京水系生态治理的理念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来新  邓卓智 《中国水利》2010,(20):86-88,77
20世纪后期开始,北京同其他一些城市一样,进行了大量的河道衬砌,以钢筋混凝土或浆砌石代替天然泥土,阻止了河水渗漏,同时也阻止了河道与自然界的交换。如何对这些河道进行生态修复,形成多自然河道,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10年来,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通过对首都水系的生态治理,提出了"安全、自然、亲水、文化"的治水新理念,调整水系布局,研发了一系列以生物工法为主的新技术,较好地协调了防洪、生态、景观的关系,并把历史文化融入其中,为城市河道的生态修复积累了经验,对北方干旱缺水地区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收集了典型区域地下水50年的水质资料,分析了地下水水质变化的规律,采用双同位素技术结合污染源调查初步探明了地下水污染成因。结果表明,地下水主要超标组分是总硬度与硝酸盐,地下水水质变化经历了3个时期:快速污染期、相对稳定期及水质缓慢变好;典型区域地下水中硝酸盐主要来自粪肥和生活污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