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水利工程   1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久晟  程观富 《治淮》2002,(5):35-37
1 前言 在水工隧洞进口和抽水蓄能电站进水口、水电站引水管道等入流进口,时常出现吸气漏斗漩涡。本文就某一工程泄洪洞进口漩涡的危害性、产生机理、消除办法及模型相似性展开讨论,提供了工程切实可行的防涡方法,并实测了最终选用的消涡梁设计方案的梁顶、底压力分布,供消涡梁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2.
梅山水库新建泄洪隧洞轴线设计受原地表建筑物和地形的限制,流量大、进口淹没水头小、进口设计难度大.新洞出口宽度及高度调整的空间极为有限,且距电厂很近,出口消能工及平立面尺寸设计均较大,本文介绍了通过试验对梅山水库新洞轴线、进口消涡、出口消能方案进行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淮河干流蚌埠至浮山河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是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之一,治理后的河床稳定性问题是工程成败的关键。以非均匀不平衡输沙理论为基础,运用水沙数学模型,系统分析了工程实施后未来30年的河道冲淤演变及水位变化。研究表明,蚌浮段河道年际间呈冲淤交替变化,一般丰水年多表现为冲刷,枯水年多表现为淤积,冲淤相抵后累计表现为微冲,总冲刷量为128万m~3。随着河床刷深,河道沿程各节点控制水位有所降低,在设计洪水条件下吴家渡站30年后水位降幅为0.18 m。若同时考虑规划中冯铁营引河的影响,蚌浮段河道的冲刷量和水位降低的幅度还会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4.
基于淮河干流主要站点长系列水沙原型资料,采用多种水文统计方法对淮河干流径流量和输沙量的演变特征进行系统分析。R/S分析和Morlet小波变换的成果显示,未来一段时间淮河含沙量整体呈现减小趋势并继续处于少沙期。文章从适应水沙变化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进一步扩大主槽、适当扩大部分河段滩地的治理思路,为科学制定未来治淮战略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5.
王久晟  潘俊青 《治淮》2007,(12):28-29
在高水头泄洪建筑物设计中,由于过流建筑物体形不合理、表面不平整或脉动压力影响,水流可能产生空化,对建筑物造成空蚀破坏。如何避免空蚀破坏是难点之一。本文介绍了通过大比尺模型进行白莲崖水库泄洪隧洞掺气坎布置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提供了掺气坎设计方案的试验成果,可供类似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6.
白莲崖水库是安徽省首座超百米的碾压混凝土高坝,枢纽布置采用中底孔联合泄洪,泄洪建筑物具有工作水头高、相互干扰等特点,设计难度较大.文中介绍白莲崖水库整体模型试验、减压试验、掺气减蚀试验前后近十年研究工作的主要成果和泄洪建筑物平面布置、体型细部尺寸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从泄洪调蓄能力计算入手,比较了几种河湖分离方案。对比实测洪水资料并进行效益分析,指出恢复淮河干流深泓纵坡的挖深分离不仅具有可观的排涝效益,而且入海通道的泄洪效益也很显著。指出洪泽湖淤积阻力损失是淮河防洪、排涝标准过低的根本原因;科学而长远的解决方案将是入海通道泄洪、输沙、航运等综合社会经济效益最优而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方案。提出了淮河与洪泽湖分离的规划研究方案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保证通航安全,船闸设计规范对船闸上下游引航道内的水流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船闸通航常常受到泄洪建筑物运行的影响,通航条件恶化。通过试验优化泄洪建筑物与船闸所组成的枢纽的平面布置,优化泄洪建筑物调度运用方案,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小泄洪建筑物运行时对船闸通航的影响,并且通过试验拟定合理的船闸调度方案和划定通航警戒区域。  相似文献   
9.
梅山水库新建泄洪隧洞具有单宽流量大、工作水头高等特点,体型设计及进出口布置难度较大,本文详细介绍了通过模型试验优化新洞体型和进出口布置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吴学中  王久晟  黄祚继 《治淮》2013,(10):18-20
裕溪河是巢湖与长江通航的主要通道,为打造安徽省水上高速公路,扩大合肥的入江通道,需对巢湖船闸、裕溪船闸进行扩建,均新建了复线船闸。为保证通航安全,船闸设计规范对船闸上下游引航道内的水流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船闸通航常常受到泄洪建筑物运行的影响,通航条件恶化。因而常常通过试验优化泄洪建筑物与船闸所组成的枢纽的平面布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