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水利工程   26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后,淮河是我国第一条全面治理的河流。从1950年中央政务院发布治淮决定、第一次治淮高潮到来之际,为了不失时机,宣传党中央政务院对治淮的政策,宣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治淮精神,宣传深入调研、勇于开拓的治淮事业,宣传苦干加巧干、科技兴淮的先进人物,在周总理直接关怀下,《治淮》月刊于1952年4月创刊,周总理亲自为她题写了刊名。“治淮”这两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一直在为宣传治淮,鼓舞治淮作出杰出的奉献:她既向人民展示治淮的成功经验,也向人民揭示失败的教训;她使人民既看到治淮面貌的巨大变化,带来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又看到淮河的水利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治淮任务远没有完成。她鼓舞淮河儿女奋勇向前,不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伊始,摆在中央政府和人民面前的淮河是个“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人民在政治上翻身解放,当家做了主人,但却没有能够摆脱淮河流域频繁自然灾害阴影和困挠。1949年、1950年淮河流域连续两年遭受洪水灾害,数千万亩农田被淹,数百万灾民流离失所,嗷嗷待哺,灾情十分严重。 1950年6—7月,河南、安徽相继发生洪灾,华东防汛总指挥部给中央防总发出了紧急电报,报告了淮河流域严重的水情、灾情。毛泽东主席看了电报后,心情十分焦急和沉重,当即批转政务院周恩来总理:“周:除目前防救外,须考虑根治办法,现在开始准备,秋起即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导淮,免去明年水患。请邀请有关人员讨论:(一)目前防救。(二)根本导淮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这次淮河流域的《水法》宣传工作会议很重要,开得也很好,是我们淮委转变职能、宣传执行《水法》、搞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次重要会议。杨部长讲,这次水利部的成立,既不等于水电部的分解,也不等于五十年代水利部的恢复。为什么?关键是现在有了《水  相似文献   
4.
1951年到1954年冬天,四年的时间里,在汪胡桢教授的主持下,我国首次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建成了佛子岭钢筋混凝土大型连拱坝,使我国的筑坝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成为水利战线上的一个奇迹,同时也为祖国培养了大批的水利人才。回忆起当年,我们都是走出校门不久的莘莘学子,没有什么实际工作经验,也缺乏设计、建造大型混凝土坝的理论知识,但是在汪老师的教导下,在如火如荼的水库工地上,带着强烈的求  相似文献   
5.
一、自然条件与历史的选择 淮河干流正阳关以上至淮凤集两岸为岗地,两岸之间原为一连串湖泊洼地,为淮河大水天然行洪、滞洪的场所。50年代初期,为贯彻政务院制定的“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结合当时这一带湖泊洼地内居住群众较少,每人拥有的可耕地较多,国家当时财力又比较困难的情况下,选择了将一些湖泊洼地建为行洪区或蓄洪区的方案,并开始庄台建设,以保群众安全,  相似文献   
6.
在进行水工建筑物混凝土的设计时,经常遇到大体积(结构横断面尺寸在2.5公尺以上者)工程,为重力壩、重力拱壩等,虽然在ΓОСТ4795-53中已提出,按大体积建筑物所处的位置而划分为外部区域的混凝土和内部区域的混凝土两种,同时按照混凝土断面与钢筋间距的一般规范,又允许适当采用大骨料粒经混  相似文献   
7.
国庆思治淮     
蔡敬荀 《治淮》1989,(5):1-4
每逢国庆,我们几乎都要回顾治淮的历程,这不仅是作为治淮工作者要以自己的工作成就向国家献礼,还因为新中国颁布《关于治理淮河的  相似文献   
8.
今年元月2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是我国第一部水法。它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方面走上了以法治水的新阶段,使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治水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也使我们的水利工作和我们治淮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结合水利工作的实际和我个人的学习,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9.
蔡敬荀 《治淮》1999,(4):10-11
淮河干流上行、蓄洪区是全国七大流域最多、使用最频繁的地区。这是淮河的自然地理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是淮于防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整个河道过洪流量的20%~40%,洪水愈大,作用也愈大;同时也带来了淮河防汛的沉重负担,各级领导都为行。蓄洪区的使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疲于奔命。 总结历史教训,大约有以下几个过程:50、60年代,行、蓄洪区内相对地多人少,圈堤矮小,行、蓄洪阻力不大,矛盾不突出。70年代人口大增,圈堤加高,行蓄洪阻力加大。在洪水到来时,不得已曾请部队工兵用炸药炸开行洪口门行洪。80年代以来,在水利部的关怀与指导下,对口门行洪、漫堤行洪、口漫结合行洪进行了多种方案的研究,并作了大型水工  相似文献   
10.
今年10月14日,我们迎来了“治淮决定”45周年,从1950年的这一天开始,新中国对淮河的治理掀起了第一次高潮,经过国家的支持,流域四省人民的艰苦奋斗,把一个千疮百孔的淮河,建成具有比较完整的防洪、除涝、灌排水运工程体系,取得很大成绩。昔日多灾多难的淮河,“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情景,如今怎么样了?这是大家关注的问题,回答是“大雨大灾”有所减轻,“小雨小灾”已经解决,“无雨旱灾”仍有相当大的威胁。那么治淮成就又如何体现?仅举数例说明:全流域有效灌溉面积已由建国前1200万亩发展到1.1亿多亩,增加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