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建筑科学   1篇
矿业工程   6篇
水利工程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以所研究矿井1-2,2-2煤层大采高开采工程地质条件为背景,以遗留煤柱下2-2煤层22306平巷大变形破坏为主线,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研究大采高工作面煤柱扰动下底板巷道冲击机理.结果表明:煤柱底板应力与煤柱所承受载荷有关,而采高是影响煤柱支承压力的主导因素,煤柱支承压力随采高的增大而增大,导致底板固定点的应力升高,对...  相似文献   
3.
合溪水库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大坝渗流观测方案为在坝脚下游设置量水堰进行坝基和坝体渗流量观测;优化方案是在坝下游设置2排测压管,通过测量地下水坡降计算渗流量的间接量测方式,节省了投资,并可以实现自动化采集.  相似文献   
4.
为了确定近距离煤层重复开采停采煤柱的合理宽度,以燕子山矿为工程背景,基于应力拱理论进行了研究。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研究了随重复开采应力拱形态和支承压力分布的演化规律及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跨度、埋深与支承压力影响范围呈正相关,而拱高、集中应力系数与其呈负相关。重复开采引起应力拱左、右半拱的拱高和跨度按时空顺序分别增大至165 m和235 m,结合理论计算得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由78 m增大至94 m。现场实测所得数据得到了相同的规律。应力拱的形态与支承压力分布的演化高度关联,随重复开采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明显增大。研究成果可为近距离煤层停采煤柱宽度的留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6.
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双向聚能爆破作用下岩石的定向断裂规律、不同间距下双孔聚能爆破的岩石裂纹扩展规律。结果表明:双向聚能爆破能有效的定向断裂顶板,双孔聚能爆破中,由于相邻炮孔的应力波叠加作用,促使裂纹进一步的扩展;炮孔间距500mm时,两炮孔间能形成良好的贯通裂纹。综合数值模拟结果、前人的研究成果、工作面的工程地质条件制定了现场的爆破试验方案,试验结果表明:4+4+3+3+2的单孔装药结构能够有效的预裂顶板;通过钻孔窥视显示间距500 mm时,顶板断裂效果最佳;对爆破切顶后工作面倾向不同位置处液压支架工作阻力进行观测,结果显示距离切顶线越近的支架最大工作阻力越小,验证了爆破参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遗留煤柱对下位巷道及采场产生的不利影响,以近距离煤层下行开采为背景,采用理论解析及现场实测等方法,对煤柱下底板偏应力不变量的区域特征、工作面出煤柱压架灾害的发生机理及其尺度效应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当上煤层相邻工作面开切眼位置不平齐时,下位巷道通过采取平错式布置,在保障巷道自身稳定的前提下,成功将工作面全长出一侧采空煤柱转化为2次小范围的出煤柱过程,实现对采场压架灾害的提前防治。(2)采用偏应力第二不变量(J2)、偏应力第三不变量(J3)和偏应力第二不变量(J2)水平变化率解析煤柱下方底板岩层的应力状态,并对底板进行分区,确定下位巷道平错距离的下限值为24 m。(3)工作面出煤柱期间,初次来压或周期来压与顶板-煤柱系统突变失稳产生的动载矿压耦合叠加形成冲击是压架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计算出煤柱尺度效应,得到平错距离上限值为36 m。燕子山煤矿工业性实践验证了下位巷道采取平错式布置且平错距离为30 m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近距离煤层层间基本顶三维破断演化特征,建立异形载荷–弹性基础基本顶板结构周期破断力学模型,探究不同载荷作用下层间基本顶破断位置、破断类型和破断形态,并对破断结构进行空间稳定性分析,阐明直角梯形板块失稳灾变条件及其对主控因素的响应规律。结论如下:(1)基本顶破断形态与上覆载荷分布形式直接相关,在均布载荷作用下,基本顶发生“O-X”破断,形成1个类等腰梯形板块和2个弧三角块体;在边界煤柱–采空区单峰状载荷作用下,基本顶发生“■”破断,形成2个类直角梯形板块和2个弧三角块体;在孤岛煤柱驼峰状载荷作用下,基本顶发生“■”破断,类直角梯形板块间形成块裂区。(2)破断结构失稳判据显示,直角梯形板块存在滑落失稳和回转变形失稳2种失稳形式,且每种失稳形式具有整体失稳、单边失稳和不失稳3种灾变组合。(3)随上覆载荷q增大,滑落失稳系数(深入煤体长边K1、侧向直角边K2)减小,回转失稳系数(深入煤体长边K3、侧向直角边K4)增大,即载荷增大不利于板块保持稳定;板块断裂宽度w具有与载荷q类似的规律,但当断裂宽度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