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建筑科学   7篇
水利工程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临颍县的实证分析表明商业职能单位数较之人口规模是乡镇吸引能力更合适的表征指标。在分析该表征指标相关影响因素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由历史传统、区位竞争和人口规模3个典型因素构建的乡镇吸引能力复合指标。结合临颍县的实际应用表明,复合指标作为乡镇吸引能力表征指标优于人口规模。  相似文献   
2.
3.
明清时期江南城镇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空间为线索,通过历时性和共时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明清时期江南城镇及其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整体分析研究,并通过比较研究对明清时期江南的地位和城镇特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回溯非建设用地规划研究渊源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及其“图一底”思想方法在范围、标准、空间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城市非建设用地乃是一种依附性地域空间,单从生态安全本身出发的“图-底反转”分析方法无法解决城市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空间关系;规划过程中的“图”(建设用地)和“底”(非建设用地)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存在相当数量有待划定的“灰色”区域,规划的本质即在于通过对两者统筹考虑,消除灰色区域,明确用地功能亦即图底格局.  相似文献   
5.
目前,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所采用的方法诸如综合增长法、趋势外推法等多从城市现状规模出发,缺乏对城市人口规模合理与否的判断,而许多对城市合理规模的研究又缺乏对区域的考虑和定量研究.城市作为一定范围区域的核心,其规模与作与其腹地的区域具有密切的关系,相对于区域人口变化而言,城市人口规模变化较快且难于把握.因此,笔者试图构建中心城市人口与区域人口数量关系模型,以预测区域人口去推导中心城市人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在区域人口和城镇化水平趋于稳定状态下的稳定态城市规模.  相似文献   
6.
从农村居民意愿看"迁村并点"中的利益博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迁村并点"问题的根源不在方法措施层面而在其法理基础:即其间的利益博弈——迁村并点对谁有利而成本又是由谁承担?笔者结合农村居民意愿调查,对迁村并点的合理性进行反思,从土地节约、公共设施配置和土地规模经营方面探讨政府和村民在迁村并点中的利益博弈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气候、降雨和地貌是天然水系和雨洪形成的根本原因。近年来,伴随着中部地区快速城镇化进程,城市面临着排涝格局结构性失衡、自然排涝体系结构性损毁以及对城市管网的过度依赖等困境。城市内涝已是严重的现实问题。本文选取河南焦作、周口和濮阳等城市案例,从内涝安全的角度,追溯城水空间演进过程,提出城水空间结构从古至今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历史水系的结构性修复对现代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最后提出建立基于内涝安全的城水空间结构规划管控体系,建议将城市历史水系普查纳入城市规划的基础资料范畴,有条件地保护和恢复城市历史水系,构建地上地下一体化的城水安全空间体系。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程度不 断加剧,常住人口城镇化速度减缓,如何保持 城市人口规模、实现合理的人口结构成为城市人 口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以太原市为例,探讨人 口规模研究的新思路。在整合不同口径人口数 据基础上,梳理人口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并采 用队列要素法推演太原市人口未来规模及其结 构,识别出在不加干预的情况下太原市将面临人 口萎缩、老龄化加剧和人口抚养比加重等一系 列人口问题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扭 转人口衰退危机、重返省内人口集聚中心、对标 中部发达省会城市发展步伐等三种情景下的人 口发展目标及途径,并据此提出更具针对性的 人口吸引政策、率先建设安心生育城市两方面行 动策略,期望为干预太原市人口发展趋势、探讨城市人口发展的可持续途径提供研究基础。本文研究结论也对不限于太原市的中国城市尤其是中 西部城市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第一,在人口自然增长和乡城人口迁移日趋衰微的背景下,此前普遍 增长的城市将因城市人口竞争加剧而出现分化;第二,吸引城际迁移人口的政策措施也不同于吸 引乡城迁移人口,需采取更加有助于个人发展和生活环境改善的政策;第三,面对日趋激烈的城市 人口竞争,城市更应注重本地人口的自然增长,积极探索生育友好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