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水利工程   1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省江厦排涝工程在可行性研究阶段 ,对涝水是否入江厦水库进行了方案比较 ,通过环境影响评价 ,否定了涝水入江厦水库方案 ,从而有效地保护了水库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以浙江省苕溪流域为研究区,采用1998、2003、2008年盛夏TM遥感影像,计算了整个流域的林草覆盖率、生物丰度指数、水面率、水土流失强度、景观指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六大类别共8项指标,并分析了各指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苕溪流域内林草覆盖面积、水域面积不断减少;水生、陆生动植物栖息环境正逐渐萎缩;生态环境受到人类干扰程度增大;生态指标变化趋势处于不健康状态.结合流域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义乌市水域水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现状分析,利用水环境容量计算公式,提出义乌市需要削减的污染物量,从而达到污染物总量控制,确保达到功能区水质目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正> 一、杭嘉湖地区与长山排涝工程概况杭嘉湖地区位于浙江省北部,总面积12300平方公里,有耕地660万亩,其中东部平原面积6350平方公里,耕地510万亩。杭嘉湖平原属太湖水系,水流自西南向东北汇入黄浦江,由于原有排水出路已感不足,经过近30年的演变,情况更加恶化,每遇较大的洪涝水,灾害严重。如1954年5~7月连续梅雨,62年与63年的台风暴雨,平原地区代表站嘉兴最高水位分别达到4。38、4.25及4.31米(吴淞高程,下同),受灾农田均达300万亩;杭州、嘉兴、湖州三市局部进水。最  相似文献   
5.
通过国内外生态环境用水的研究现状分析,根据浙江省实际,提出浙江省河道生态环境用水的定义。根据山区河道、平原河道、感潮河道的特点,分别提出生态环境用水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能模拟杭嘉湖地区的一维河网水量水质联合数学模型,模型共选用了30个外部边界、100余个内部边界和2个全局边界,以此来控制和体现杭嘉湖地区河网的水体流动及水质变化情况。模型计算分为验证计算和方案计算2种情况,由于计算目的不同,在计算边界的选择上也有所区别。从选择的2005年长兴(二)等11个水位站点、杨家埠等5个流量站点和杭长桥等9个水质站点的实测值和模型计算值的比较情况来看,所建立的杭嘉湖一维河网水环境数学模型较好地反映了杭嘉湖地区的水流运动状况和水质变化情况,表明本模型所选择的参数基本合理,模型系统可以用于对工程方案实施后河网水质变化的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7.
8.
关于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水保设施、水土流失量预测,土石方平衡、弃碴松散系数计算、防治责任范围、植物措施等方面对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河流生态环境用水的界定与确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国内外生态环境用水的研究现状分析 ,根据浙江省实际 ,提出浙江省河道生态环境用水的定义。根据山区河道、平原河道、感潮河道的特点 ,分别提出生态环境用水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景观格局能够反映整个区域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生态学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于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是反映区域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内容。城市化发展的直接结果是使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发生较大变化,从而使景观格局发生变化,并最终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变。以浙江省苕溪流域作为研究区,通过对1998年、2003年、2008年3期遥感影像的解译,获取该区域10a的土地利用变化,并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得到相应的景观格局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苕溪流域10a内建设用地面积持续扩大,农用地、林地和水域等其他地类面积有减少的趋势。这种变化规律也反映在景观指标的变化上,其中连通性指标从99.82下降到99.62;平均分维数从1.4038下降至1.0413,香农多样性指数从1.2716增加至1.2875。3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反映出苕溪流域的整体景观连通性下降,各地类单元的斑块愈加破碎,优势地类无论在面积还是聚集程度上都呈现下降趋势且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