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建筑科学   1篇
水利工程   6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了研究试验材料与有机玻璃界面剪切特性,对中细砂-有机玻璃接触界面开展直剪试验,对比了不同法向应力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并以峰值强度为界限将曲线划分为峰前阶段和峰后阶段2部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中细砂-有机玻璃界面的剪切模型,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得到了模型参数,最后与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随着应变或剪切位移的增加,中细砂-有机玻璃界面上的剪切过程会表现出明显的应变软化特征,界面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包络线可通过摩尔-库伦强度准则计算得到,对应的峰值摩擦角为28.3°,残余摩擦角为24.1°。利用研究得到的参数所构建的峰前与峰后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实测数据,可为地质灾害物理模拟试验设计及材料接触界面剪切行为建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岩体统计均质区的研究一直是岩土工程中的重要问题。在基于随机数学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不连续面的产状(倾向、倾角)、迹长、张开度、起伏状态,通过列联表卡方检验法,验证对比样本之间的显著性差异与否,以此实现了对裂隙岩体的统计均质区的划分。研究区域统计均质区为 18 ~ 90 m 和 108 ~ 144 m 。 由于岩体不连续面分布的不均匀性,造成了统计均质区分布随研究空间的变化而产生明显的差异,通过改变对比样本之间的空间布局,验证了统计均质区空间效应的存在性,并在基于空间效应的基础上进行了统计均质区的划分,计算得出研究区域统计均质区为 18 ~ 57 m 和 108 ~ 144 m 。  相似文献   
3.
沉抗水库大坝局部渗水,采用加压充填灌浆技术对其进行了处理。通过对加压充填灌浆处理方案、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和处理效果进行分析,以及汶川“5·12”地震的考验,表明防渗整治达到了设计要求,可供类似的工程缺陷处理参考。  相似文献   
4.
结合四川省武都引水一期涪梓干渠工程在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通过解决这些问题的实践,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以期对新建和己成丘陵灌区渠道工程的设计、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提供一定的参考,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同时又能更好的为工程管理服务,发挥更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5.
粗粒土淤堵模式判别及最优淤堵粒径区间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高原水库坝基松散介质为研究对象,对粒径区间为8~16 mm、4~8 mm、2~4 mm、1~2 mm及0.5~1 mm的5种样品进行了室内淤堵模拟试验。依据试验结果,提出表层堆积淤堵、内部堵塞以及不淤堵等3种模式,其中内部堵塞又分为内部部分孔隙堵塞和表面-内部双重淤堵两种类型,且以表层-内部双重淤堵模式下产生的淤堵效果最佳;得出两种粗粒土淤堵模式的判别方法;提出了“特征孔径”的概念,并结合有效孔隙直径判别法,得出5组不同粒径区间材料的特征孔径,将产生表层-内部双重淤堵模式下的粒径区间作为最优淤堵粒径区间,与室内试验中淤堵效果最佳的添加颗粒粒径区间对比,结果较吻合,说明有效孔隙直径判别法可直接确定产生最佳淤堵效果的颗粒粒径,为选取不同粒径区间下的淤堵颗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高原水库坝基松散介质为研究对象,对粒径区间为8~16mm、4~8mm、2~4mm、1~2mm及0.5~1mm的5种样品进行了室内淤堵模拟试验。依据试验结果,提出表层堆积淤堵、内部堵塞以及不淤堵3种模式,其中内部堵塞又分为内部部分孔隙堵塞和表面-内部双重淤堵两种类型,且以表层-内部双重淤堵模式下产生的淤堵效果最佳;得出等效粒径判别法和有效孔隙直径判别法两种粗粒土淤堵模式的判别方法;提出了“特征孔径”的概念,并结合有效孔隙直径判别法,得出5组不同粒径区间材料的特征孔径;将产生表层-内部双重淤堵模式下的粒径区间作为最优淤堵粒径区间,与室内试验中淤堵效果最佳的添加颗粒粒径区间对比,说明有效孔隙直径判别法可直接确定产生最佳淤堵效果的颗粒粒径。  相似文献   
7.
对西藏山南地区水库坝基材料进行渗透淤堵室内试验及颗粒流数值模拟,从宏观到细观的角度研究了坝基松散介质渗透淤堵的过程。室内试验采用自制的渗透淤堵装置,分别对不添加淤堵材料及添加粒径为0.075~0.5mm、0.5~1mm淤堵材料的试样进行渗透淤堵试验,并监测试样的流速及渗透系数。试验结果表明:(1)添加粒径为0.5~1mm淤堵材料的试样流速降低速率较快,达到稳定后的流速值较低;(2)两种淤堵材料均可达到淤堵效果,添加粒径为0.5~1mm淤堵材料的试样渗透系数降低较快,淤堵颗粒流失量较小。数值模拟记录了淤堵过程中流速、渗透系数及孔隙率的变化情况,并监测了淤堵颗粒中单个颗粒运动速度及位置的动态变化过程。计算结果显示:(1)随着时步增加,模型试样的孔隙率逐渐降低,添加粒径为0.5~1mm淤堵材料的试样的流速降低相对较快且淤堵颗粒流失量较少;(2)对于无淤堵材料的试样渗透系数变化曲线随时步迅速收敛,而对于添加了两种淤堵材料的试样渗透系数变化曲线随时步呈递减趋势,并最终趋于稳定,透水性能降低,产生淤堵效应;(3)在渗透淤堵过程中淤堵颗粒的运动具有随机性。数值模拟结果与室内模拟试验所得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