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石油天然气   1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认为McKenzie和Morgan对TTT型三联点运动特征的二维论述是不全面的,因为在他们的论述中忽视了下沉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文中提出一种TTT型三联点的三维存在关系,日本中部的不稳定三联点就可以满足这种关系。然后利用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下面的太平洋板块俯冲部分的形状,说明在距今大约3百万年之前的情况与现在是不相同的。3百万年以前的三联点可能位于它现在的位置以北,非常靠近板块相对运动的极点。最后,作者还论述了这一模式在地质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赤道太平洋岩芯R C11—209的第四纪碳酸盐记录的离散几乎是同一地区DSDP158孔晚中新世岩芯记录离散的两倍。碳酸盐时序的频谱分析表明,中新世的碳酸盐记录主要由频率极低的组分组成,其离散密集在相当于周期大约400千年的频率上,第四纪记录也以低频组分为主,但其离散密集在周期相当于100千年和40千年的频率上。互频谱分析表明,两种记录都与计算出的地球轨道偏心率的变化相关,并且表明,第四纪记录与计算出的地轴斜度记录相关。因而地球轨道参数的这些离散可以用来“调准”这两项记录的时标。根据400千年周期附近的两种记录中的离散的相似性以及观测到的碳酸盐波动与全球冰川体积变化之间的联系(如氧同位素测定所指出的)认为,占优势的400千年周期自从中新世形成时起就与北极冰帽的长期变动直接或间接地联系在一起。第四纪碳酸盐频谱的主要差别在于与100千年周期有关的频率处的离散值明显增大,这一增大被认为与北半球冰帽的冰期和间冰期变动直接或间接有关。  相似文献   
3.
<正> 引言现已证明,硅屑浊积岩是在低海平面期间出现的(Shanmugam和Moiola,1982,1983)。但据推测,在高海平面期间,来自海岸的沉积物数量大增,从而认为钙屑浊积岩的形成与高海平面有关(Mullins等,1983)。作者在本文中则提出,整个显生宙的钙屑浊积岩也是与低海平面时期密切相关,并非象一般所理解的那样与海平面的上升期有关。运用这一  相似文献   
4.
为了阐明台湾和菲律宾一带的构造,对这一复杂地区的地震活动和震源机制进行了研究。震源的垂向剖面和震中的分布证实了整个菲律宾并不是欧亚板块的一部分,而是岩石圈的另一地块,以及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间的相对运动由菲律宾东、西两边的消亡作用分担的论点。菲律宾东缘的形变以逆冲型机制为主,菲律宾西缘则以非逆冲型机制为主。在台湾和吕宋之间,板块消减的方式最为复杂。地震活动大都很浅,且分散于一宽200公里的地带内。主要的形变方式有台湾东缘的逆断层、台湾东南近海的平移断层以及马尼拉海沟和北吕宋海槽间的正断层。我们认为,由于板块消亡的位置是从台湾东缘逐渐过渡到东吕宋,因而台湾和吕宋之间的地区构成一左旋剪切带。在这一地区西突的吕宋弧之下,消亡作用现在似乎正在结束;因而可能导致马尼拉沟后沉积楔状体张开。文中提到的正断层可能标志着马尼拉沟后地区张开的初期或者扩张前期。  相似文献   
5.
<正> 一、引言最近,在论述地中海海脊晚第四纪不同年龄腐泥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了铀和钍同位素的分类体系。得出的两条重要结论是:一,在这些有机的和富铀的还原层中,~(234)U同位素大都是活动的,这是在其他海洋环境中堆积缓慢的富氧层沉积物(Ku,1965)和磷灰岩中(Kolodny和Kaplan,1970)见过的一种现  相似文献   
6.
利用两个绝对角速度矢量以及距今大约9百万年时的一次变化,提出了距今20—0百万年期间北美板块的运动模式.模式中包含一些新的地质制约条件,提出这些制约条件的根据是:(1)识别出距今9百万年时北美板块运动的一次间断;(2)重新验证了冰岛热点和黄石热点的轨迹;(3)经过改进的现代北美-太平洋板块相对运动轮廓,以及(4)修正后的太平洋板块绝对运动史。这种两期运动模式与北美晚新生代的地史是一致的。这一运动摸式与以前的太平洋板块运动模式相结合,可以具体地判定距今15—0百万年期间北美-太平洋板块边界的历史,并与已知的地史进行对比。这些模式结合在一起,可以解决两个板块的绝对运动模式与相对运动模式之间的许多矛盾。北美板块运动模式对于距今9百万年时的变化事件最有意义,那次变化引起了美国西部的断裂作用、加勒比板块北部边界的强烈挤压变形、阿留申岛弧火山活动的间断以及小安的列斯岛弧方向的变化。根据这些现象增强了主要板块是刚性的,而且能将应力传输很远的概念。该模式有助于对北美板块边界中观测较少的地区的历史作出解释。要想使板块的运动产生变化,必须有一个特别巨大的力。作者把板块看成的是均匀粘滞流体上的球形刚体壳。西北太平洋地区东北向的作用力导致了观测到的那种北美板块运动变化。这个力与大约5百万年后太平洋板块运动产生巨大变化的力非常相似。作者认为,这两次变化都是由一种相同的地慢作用引起的,而且这种地幔作用与西北太平洋俯冲岩石圈插入下地慢的能量有关。  相似文献   
7.
根据南海海槽陆侧斜坡上的天然气水合物层估算的热流值表明,热流从斜坡到海沟底逐渐增大。把这些资料以及利用常规探头新测得的6个热流值和获自深海钻探资料的两个数值,与原有的资料结合起来,便可详细获悉南海海槽热流的分布。从这些资料来看,热流值呈带状分布,且与海槽轴平行,槽底为一高热流带,这对于俯冲带来说是一种极其异常的现象。这种现象可以解释成是菲律宾海板块较热的那一部分,亦即四国海盆的俯冲作用,以及一些局部效应(例如来自俯冲沉积物的热水侵入了槽底下面的较浅处)所导致的。对海槽陆侧的地表热流型式进行了计算,以作为一种简单的热俯冲模式。仅利用这种简单的模式是很难完整地模拟出所测到的热流值呈带状分布,这说明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热流观测以及其它各种观测。  相似文献   
8.
对于石灰岩的气候解释,许多地质学家的共同看法是,它主要代表温水环境。其实,这种概念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因为,决定一种石灰岩究竟是形成于近岸深度处抑或陆架深度处的主要因素,是陆源沉积物稀释的速率和稀释量,而不是水的温度。然而,由于碳酸盐在寒冷气候中的产生率最低,因而在高纬区碳酸钙的丰度和碳酸盐聚集的厚度都趋于最小值。在这方面,由于大陆构造基底广泛出露、近代海面的升降变化以及现代两极地区冰帽的存在,现代陆架和海滩就不能作为冷水碳酸盐和温水碳酸盐对比的良好模式。特别是气候对非礁陆架和海滩的影响是不能用是否存在一些主要的种群来区别。在这方面,动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很有意义的。缺少陆架深度范围内的无机碳酸盐沉淀、微晶灰岩包体以及球状柱,也可以说明该岩石是在冷水中形成的。某些非重结晶碳酸盐的氧同位素和骨骸的矿物学特性可能是良好的古气候标志;但是,碳酸盐组分的痕量元素和物理结构特征对于温度的变化可能都不敏感。以前对高纬区陆架的研究仅集中在钙质物质的丰度上,而有关低纬区碳酸盐研究的资料数量看来是不相称的。对冷水碳酸盐的进一步研究有可能为古环境和古气候的解释开辟另一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从晚中生代起,北、中琉球与南琉球在地质和构造上就有很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似乎与面对琉球的菲律宾海床的性质,亦即北为大东海岭和美海台,南为较深的海盆有关。从晚中生代到第三纪,北、中琉球是一个与南琉球分离的构造单元。以后在晚第三纪到第四纪,随着岛群以不同速度向东南移动而联合成为一个岛弧。  相似文献   
10.
苏禄海略呈矩形,向北东延伸,面积约为25万平方公里。调查船<瓦尔迪维亚>号1977年在这一海域获取岩芯46块,拥有水文站两个,完成测深剖面11条。苏禄海的东南部为苏禄海渊,从北东向的卡加延海岭与西北部较浅的巴拉望凹陷隔开。苏禄海与大洋之间的海底的最大深度约为400米。水体呈层状,分隔了深部水,深部水均质而温暖(10℃),比正常大洋水较为缺氧(含氧<1.6毫升/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