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建筑科学   1篇
石油天然气   10篇
无线电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水驱前缘监测技术评价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波速场分布与地下渗流场分布具有相关性的特点及摩尔-库伦和断裂力学理论,对孔隙流体压力变化和微裂缝的再次张开与扩展时产生的一系列微震波进行监测,得到地下波速场特征,以此为基础求得特低渗的吴410井区长6油藏水驱前缘、注入水波及范围、非均质性等资料,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庆城油田西区长7页岩油是国内最早规模开发的页岩油油藏。2018年开发以来,已经建成了年产油100×104t的生产规模,在开发实践中不断深入研究油藏特征和开发规律。通过长7页岩油储层平面和剖面上的差异性的刻画,探索形成了页岩油水平井单井产能主控因素分析,优化了开发初期焖排采阶段合理开发技术政策,固化了递减、含水率、气油比、动液面四项开发规律认识,为页岩油持续高效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由于低渗透、特低渗透油气田有大量的压力测试资料在长时间测试后仍出现不了径向流,针对这一难题,研究了早期井底压力在时间较短的情形,采用小信号提取技术,研究出了早期试井分析技术并制作了相应的早期分析图版,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可明显缩短测试时间,尤其三迭系测试时间由原来的500 h可缩短至240 h,从而增加单生产时间,提高了单井年产量,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老油田产能和井况逐年变差的开发现状,运用完善注采井网、措施改造、评价小油砂体、加密调整及滚动建产等手段,深入挖掘油藏潜力,以提高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恢复产能,确保老油田长期稳产。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老油田产能和井况逐年变差的开发现状,运用完善注采井网、措施改造、评价小油砂体、加密调整及滚动建产等手段,深入挖掘油藏潜力,以提高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恢复产能,确保老油田长期稳产。  相似文献   
6.
7.
采油三厂现有水淹井835口,在用705口,日影响产量1 268 t。主要分布在W33、P21、W2、Y2等三叠系见水油藏,油井产能损失严重。2012年以来共实施油井堵水103井次,措施有效率68.9%,单井日增油0.76 t,含水下降幅度有限。针对近年来油井化学堵水措施有效率低,水淹井治理手段有限的难题,首次提出利用油井暂堵剂治理孔隙性水淹井并在W33、P21等区块成功开展矿场实验,拓宽了油井堵水的工艺思路,对后期油井堵水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场实践经验,为进一步延长本厂主力油藏中含水开发期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8.
无源地震勘探(Passive Seismic)理论认为,油气藏自身的一些活动可以产生微地震,根据波速场分布与地下渗流场分布具有相关性的特点及摩尔-库伦和断裂力学理论,对孔隙流体压力变化和微裂缝的再次张开与扩展时产生的一系列微震波进行监测,得到地下波速场特征,以此为基础求得特低渗的吴410井区长6油藏水驱前缘、注入水波及范围、非均质性等资料,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特低渗透长6油藏开发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上世纪90年代长庆油田采油三厂油藏开发重点由侏罗系向三叠系转移以来,相继快速有效地开发了五里湾、盘古粱、吴仓堡等三叠系长6油藏,目前三叠系长6油藏探明地质储量占全厂储量的73.7%,占全厂产量的66.3%;总结对比了五里湾、盘古梁、吴仓堡等已开发长6油藏的递减规律、含水上升规律、压力上升规律等开发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长6油藏的稳产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10.
载波恢复相位检测技术及其仿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冯立勇 《通信技术》2008,41(3):43-45
载波恢复技术是无线电射频(RF)通信中相干解调接收机不可缺少的关键技术之一.载波恢复算法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接收机的性能.结合高速卫星通信的应用,文中首先对基于最大后验概率估计准则载波恢复环的结构模型进行了研究,然后对所采用的载波相位误差检测算法的特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对载波恢复系统中尤其重要的环路鉴相特性进行了计算机仿真,给出了环路性能试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在低信噪比的情况下,这种载波恢复环路及其误差检测算法特别适合于高速卫星通信应用环境下的QPSK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