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石油天然气   10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998年11月,胜利油田王家岗地区的第一口发现井(WX119井)在埋深2500-3000m的沙河街组沙四段砂岩中发现了高产工业油气流,随后如何进一步确定含油砂体展布范围和空间厚度变化成为对油藏作进一步评价和开发的关键。在研究区仅有4口井的情况下,利用基于道的稀疏脉冲三维地震反演方法确定了含油砂体的分布范围及厚度变化,据此部署的3口评价井和1口探井都获得了高产工业油气流。根据与已知含油砂体的波阻抗特征的类比,对没有钻探的高阻抗区进行钻探以使含油气范围不断扩大。钻井数达30口,其中仅2口井失利。为了进一步搞清含油砂体分布范围,我们采用了基于地质模型的三维地震反演,对所钻遇的油层分布进行了预测,分析了失利井的原因,提供了新的钻探目标,并为开发井的部署提供了有利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
合肥盆地近地表结构调查和地震激发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合肥盆地地震勘探程度低,激发条件复杂。为查清近地表地质结构,合理地选择激发方式,在分析以往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野外露头地质调查、岩石物性测试和地质浅钻等方法,对近地表的岩石厚度和物性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将盆地划分为平原区、丘陵区、河流区和基岩区4种类型。通过对不同近地表地质结构地区的激发试验,分别选取了适合各类地区的激发参数和激发方式。实际应用表明,利用该方法可以获得品质较好的地震资料。在一条跨越各类近地表结构地区的地震测线上,不同地震剖面段的反射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合肥盆地速度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地震测井及地震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合肥盆地沉积岩速度场表现出复杂的空间差异性。总体上看,埋深及岩性是控制速度的主要因素,中、新生界以侏罗系特别是下侏罗统的层速度高,普遍达5000~6000m/s以上,反映其岩性致密及埋深较大;以中、上白垩统及第三系层速度较低,成为合肥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侏罗系下伏的古生界—上元古界遭受了印支期强烈的冲断叠覆改造,其速度场异常复杂。综合分析认为,大桥凹陷是合肥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有利地区,以勘探白垩系低幅度背斜—半背斜圈闭及岩性圈闭天然气藏为主,因此,进行深入细致的地震速度分析处理及地质-地球物理一体化综合解释、有效地识别这些圈闭就成为当前勘探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樊家地区沙三段地层为高青扇三角洲的前缘相沉积,发育了一系列互不连通的浊流砂体,浊流砂体在地震剖面上以弱能量、叠瓦状、短同相轴出现。利用合成记录、VSP、道积分剖面对浊流砂体进行标定和定量解释,求得砂体的厚度图和消除了火成岩影响的精细构造图。在此基础上,参考钻井、测井资料,对砂体的形态、分布及含油情况进行综合解释和油藏描述,预测了砂体的含油面积和地质储量。经钻井证实,该区的油藏描述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5.
胜利油田三维地震数据连片处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胜利油田已经完成了189块三维地震数据的野外采集,为了实现区带地质构造和油气富集规律的整体研究,有必要进行多块三维地震数据的连片处理。本文通过对实际连片处理数据的分析,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复杂地区三维地震数据连片处理的基本流程。连片处理过程中针对各区块的非一致性,采用了相应的处理方法和手段,使得连片数据相位、极性一致性好,频率、能量(或振幅)区块间拼接带自然合理,超覆、不整合、断裂、尖灭等地质现象得到了较好的反映。从整个资料效果看,全区地质现象丰富,地层齐全,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和连续性,为提高地震资料解释精度和钻探成功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复杂介质条件下的成像问题,从原理上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广受地球物理学界关注的广义屏深度偏移方法。方法是基于波的散射理论并借助于局部Born近似导出,是在空间域和波数域交替进行波场管延拓的双域偏移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1。广义屏深度偏移算子能适应速度场较强的横向变化,并能保证对陡倾地层的精确成像。数值试验中,强横向变速理论模型合成数据及实际资料的叠后深度偏移结果都表明,广义屏算子在复杂地质成像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地震数据体中非正常地震道的识别一直是由人工进行分析的,如何快速而有效地识别和评价非正常地震道已经成为地震采集质量监控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对地震道时窗能量特征和数据分数维的研究,提出了初至前是否起跳、极性反转、最大振幅异常、平均振幅异常、工业干扰道和主频异常等6种非正常地震道的自动识别方法和整体采集质量区域分布属性的评价方法,并开发了相应的软件系统.济阳坳陷纯化地区三维地震数据非正常地震道的自动识别和评价应用,提高了评价质量和工作效率,避免了一些人为感觉误差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展示了非正常地震道的分布情况,从而实现了地震采集数据由人工定性主观评价向自动定量客观评价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引起重力异常的地质因素非常复杂,要对其做出合理地质解释,不仅需要精细分离重力异常,而且需要与其他资料结合。从重力正演模拟出发,分析了可能产生重力异常的地质因素,以及不同地质体的重力响应形态。在此基础上,利用垂向二阶导数及其他信息增强技术,有效提取东营凹陷南部地区局部重力异常,结合地震、钻井资料,进行了地质成因推断分析,认为影响该区重力局部正异常的地质因素主要是古潜山(包括断块山和残丘山)、盖层构造以及其他如陡坡带砂砾岩体等,古潜山的分布多受大断裂控制,平面上成带连片分布;而区域重力异常则反映了该区的区域构造特征。应用效果表明,在地震成熟勘探区,高精度重力不仅可以发现一些新的地质目标,而且与地震相结合,在诸如深层构造、潜山、有规模的隐蔽性断裂等目标的落实方面,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黄河入海口地区的地震数据采集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位于胜利油区的黄河入海口地区是一个油气资源接替的重点区域,使用常规的地震采集方法难以奏效。本文针对该区开展的地震采集所涉及的技术难点,采用了相应的对策:采用GPS测量、定位;研制了防水检波器;完善了“套管打井技术”,解决了在河滩、浅水及深水区域的激发和接收问题;设计了过黄河河道的变观方法,从而形成了一套适合黄河入海口地区的采集技术,提高了过黄河河道的地震资料品质,为油田的增储上产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胜利探区地震采集技术发展历程回顾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胜利油田自1958年开始实施地震数据采集以来,采集技术从二维、常规三维发展到目前的高精度三维。按照勘探目标、地震仪器和采集方法等,二维地震采集技术的发展可分为单次覆盖采集阶段(1958-1972年)、多次覆盖采集阶段(1973-1984年)和高分辨率采集阶段(1985年以后);三维地震采集技术的发展可分为探索阶段(1966-1984年)、发展阶段(1985-1992年)、大规模应用阶段(1993-1999年)和高分辨率(二次)采集阶段(2000年以后)。地震采集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带来了油田储量的快速增长,对地下地质情况的认识也由简单构造、复杂断块构造向复杂隐蔽性油气藏逐步深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