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石油天然气   4篇
无线电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探明天环坳陷南段中生界构造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采用钻井联合三维地震的人机交互式解释方案,分析了镇泾地区中生界断裂体系空间展布特征及其成因机制,明确了断裂对延长组油藏差异分布的影响作用,认为镇泾地区中生界压扭、张扭及转换断裂发育,断裂与砂体匹配共同决定了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先存基底断裂间歇"隐性"活动导致中生界断裂多期次发育,剖面上高陡产状,断层倾角大于70°,断距多小于70m;平面上北西向、北东东向以及近东西向3组断裂线状延伸,呈雁列式带状走滑.其中印支期北西向区带级断裂走滑,控制了镇泾地区构造格局;中晚燕山期北东向圈闭级断裂活动加强,影响圈闭类型与油气输导;喜山期北东东向断裂密度增大,并派生大量层组间剪切裂隙,改善储层物性.断-砂组合类型决定了油气富集位置,侧向封闭强度影响了烃类富集程度:砂体展布方向垂直于地层倾向且平行于断层走向的圈闭级断裂发育区,匹配砂地比高于60%、断层泥比率大于0.5的长812砂层组最易形成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2.
从传输线等效电路理论出发,设计了一种基于有源频率选择表面(active frequency selective surface,AFSS)雷达吸波结构,最上一层是表面层,为AFSS 衬底;中间层是AFSS 层,由频率选择表面(frequency selective surface,FSS)和多个PIN 二极管组成;第三层为泡沫材料组成的介质层。由反射率测量结果表明,改变加载到PIN 二极管两端的直流电压可以控制其反射特性,实现吸波效果灵活可调。另外,利用正弦波作为加载信号也可实现动态地调控;当正弦波频率分别为100kHz、1MHz 和5MHz 时,反射率在3.2~5.6 GHz频段内可获得优于-10dB 的吸波效果。  相似文献   
3.
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红河油田长8致密砂岩储层为例,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分析,结合岩心和测井资料,采用地质学统计的方法,对微观裂缝的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典型区块Q1井区的微观裂缝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地质成因上,该区致密砂岩储层的微观裂缝可以分为构造、成岩、构造-成岩和异常高压成因4种类型,其中以构造成因的微裂缝和构造-成岩成因的微裂缝为主,该区微观裂缝大部分为有效裂缝,少量无效裂缝被方解石、石英及炭质等充填。该区微观裂缝的发育程度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及异常高压作用控制。云母、岩屑等塑性成分含量越高,杂基含量越多,岩石颗粒越细,微裂缝发育程度越差;压实作用越强,越有利于构造-成岩成因的粒内缝、粒缘缝发育;随着胶结强度增强,粒内缝和粒缘缝发育程度降低,利于发育构造成因的微裂缝。典型区块Q1井区,在细砂岩强压实方解石强胶结相中,微观裂缝发育程度最强;其次为细砂岩强压实相和中-细砂岩方解石中胶结相;在细砂岩高岭石胶结相和绿泥石胶结中溶解相中,微观裂缝发育程度较弱;在泥岩中微观裂缝发育程度最弱。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西南部延长组长8油层组致密油成藏条件研究程度低,与盆地中部、北部同类油藏相比,勘探开发效果较差。为了分析其原因,通过对“生、储、盖、运、圈、保”等成藏条件的研究,结合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和油田开发动态分析认为,中期成熟油在生烃超压驱动下,向下连续充注进入同期致密化的邻近砂体,形成低丰度致密砂岩岩性油藏,油水基本不分异,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运动产生了多组断裂,改造调整了原生油藏,原油在局部浮力驱动下沿高角度裂缝进行垂向、侧向运移调整,直至上倾方向裂缝消失或闭合,聚集形成较高丰度次生油藏。建立了长8油层组7种次生油藏“甜点”模式,明确了盆缘构造区致密砂岩构造-岩性复合油藏的勘探和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镇泾地区延安组油气成藏规律及确定下一步勘探方向,开展了不整合面上覆及下伏地层厚度特征研究,采用地层厚度印模法恢复了红河油田镇泾地区侏罗纪古地貌形态,发现工区存在2条呈60°夹角的古冲沟,且区域内具有上覆地层厚度大而残留地层厚度薄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古地貌对延安组成藏的有利条件为:古冲沟及河道砂体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古地貌斜坡区砂体为油气的有利储集体,受古地形影响的微幅构造和岩性圈闭是油气有利聚集区。研究结果为该地区延安组油气富集潜力区的预测提供了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6.
红河油田川口地区长6致密油藏油气富集程度及产能差异较大,通过油藏主控因素分析、储层四性关系研究对储层重新评价;结合探明区块开发情况,分析认为沉积相带、砂体厚度、储层物性、风化壳淋滤作用是影响油气富集程度的重要因素;基于试油结果及测井资料的研究,确定了该地区长6油藏储层的岩性与含油性下限、物性下限、电性下限,并分层位建立了吻合率较高的二次解释模型,对储层的综合评价和该区开发部署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