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3篇
金属工艺   1篇
石油天然气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针对延安地区陆相页岩气储层压力低、吸附气含量高以及压恢测试难导致的动态储量预测难这一问题,在传统流动物质平衡法的基础上,运用油气渗流理论和油气藏工程方法,建立了适合延安地区陆相页岩气动态储量计算的流动物质平衡模型,并结合实际生产资料,评价了实际陆相页岩气井的动态储量。结果表明:1)传统流动物质平衡法忽略了天然气压缩系数(Cg)和黏度(μg)在生产过程中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在延安地区陆相页岩气低压、高吸附量的条件下极为显著;2)忽略页岩气降压过程中μgCg的变化以及吸附气解吸效应,将导致预测的动态储量偏低;3)以延安地区某陆相页岩气井为例,利用建立的评价方法预测得到该井动态储量为2.2×107 m3,比传统方法高10%;同时也表明该井所在的区域具有一定的开发前景。该研究对于延安地区陆相页岩气生产制度制定和产量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系统在压裂选井选层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中原油田历年压裂井资料为基础,开发了一套压裂选井选层人工智能系统。该系统能够根据目标区块已有的压裂数据建立压裂效果的各类预测模型,运用这些模型实现对目标区块目的井(层)的压裂效果预测,从而达到智能化选井选层的目的。运用老井预测模型对38个未知样品进行预测,预测与实际结果基本一致,说明该项技术具有较强的推广前景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长水平井+体积压裂是海相页岩气开发取得成功的主流技术,但我国的陆相/海陆过渡相页岩与海相页岩储层性质相差较大,陆相/海陆过渡相页岩的开发方式不能照搬海相页岩气的.本文提出陆相/海陆过渡相页岩应采用直井和水平井混合井型开发的技术思想.该技术思想的关键出发点在于陆相/海陆过渡相页岩(1)脆性矿物含量少,水平井体积压裂造复杂...  相似文献   
4.
采用现场数据调研、宏观分析、金相分析、扫描电镜分析和XRD分析等方法,对某油田Φ73.02mm×5.51 mm P110油管腐蚀原因进行分析。分析认为:油管腐蚀的主要原因是该井高含量的CO_2、Cl^-、地层水、返排酸化压裂液共存造成的腐蚀,腐蚀程度与气液交界面的位置及井段温度有关。推荐使用耐CO_2腐蚀的油套管产品。  相似文献   
5.
燕迎飞  姚军  唐永槐 《辽宁化工》2020,49(8):1001-1004
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气井积液问题,恢复气井正产生产,首次在延安地区陆相页岩气井上开展泡排适应性研究。通过Ross-Miles法和泡沫动态性能评价装置法,对6种起泡剂进行了室内评价。结果表明:HY-3C起泡剂在起泡能力、稳定性、携液能力等方面优于其他5种起泡剂。将HY-3C在云平A、云平A-1和云平B井上进行试验,泡排试验效果较好,这为泡沫排水采气技术在延安地区陆相页岩气井上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就前 8井试井过程、试井结果 ,从地层产能、电测解释、钻井情况、相图、生产压差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 ,除地层衰竭以外 ,油气同层、凝析严重、井底积液为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试油时 ,应使气产量减少 ,以保持地层压力 ,使产量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7.
油气田勘探开发中后期,低产低渗井占了绝大多数。这些绝大多数井(层)的DST测试资料分析方法的选择对于提高测试资料解释精度和符合率,正确评价、认识油气藏至关重要。文中根据DST测试变流量压力恢复测试的特点,理论联系生产实际分析了同一流动条件下变流量和定流量叠加分析方法对双对数、导数曲线形态影响的差异和解释结果参数存在的误差,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DST试井资料的准确性,更好地服务于油气增储上产。  相似文献   
8.
普光气田P302-2井试气投产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P302-2井是普光气田主体进行系统试气的第一口井,试气目的是为了解普光构造飞仙关组、长兴组天然气产能,为普光地区开发提供依据。该井高产气、高压力、高含硫,施工难度大。试气之前的地质、工程、施工等各项设计都经过严格的专家评审,试气工艺、装备都是国内乃至世界先进水平。本文对整个过程的施工技术进行介绍,对特殊工艺及取得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旨在为该地区后续试气投产施工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