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石油天然气   17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特殊气井的试井操作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油管鞋带节流器的气井试并方法;高产气井、大产量气水同产井的特殊试并作业方法;高压(或异常高压)低产气井测试中的解卡方法。这些方法可供试井技术人员借鉴。  相似文献   
2.
杜建龙等人在《油气井测试》1995年第1期上发表《非自喷井试井配套技术在唐9×1井探边测试中的应用》一文,文中选择双孔模型对实测压力数据进行分析,《油气井测试》1995年第1期P26、27的图6—8分别为双对数拟合图、无因次叠加检验图和压力历史拟合图,双对数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
唐雪清 《试采技术》1997,18(2):14-18
试井分析的基本公式是根据渗流力学理论推导出来的,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规定了一系列的假设,这些假设常常和实际有较大出入,最好的情况也只是近似的符合,这使得试井分析问题复杂化。本文结合试井实例,详细地说明了变表皮,变储,压降与压力恢复的产,压力计等因素对试井资料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试井分析的基本公式是根据渗流力学理论推导出来的,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规定了一系列的假设(例如能够直接测量储层压力,测试条件不发生变化等),这些假设常常和实际有很大出入,最好的情况也只是近似的符合,这使得试井分析问题复杂化。本文结合自己在试井解释中遇到的疑难实例,分析了受变表皮、变井储等因素影响以及高能气体压裂与水力压裂后的典型测试资料的技巧。  相似文献   
5.
模型描述断层上、下两盘通过断层面部分连通 ,连通程度受断层性质 ,断距和岩性的控制。数学上可以简化为分隔系统模型 ,该模型由两个封闭的单元组成 ,中间被一条泄漏的边界隔开。用传导能力指数来描述泄漏边界的导流能力 ,传导能力指数定义为 :q12 =T( p2 - p1)式中 :q12 为由 2单元流向 1单元的流量 ,m3 /d ;p2 、p1为 2单元、1单元的压力 ,MPa ;T为传导能力指数 ,m3 / (d·MPa)。在定产量生产条件下 ,若井位于 1单元中心 (或远离隔挡层 ) ,且传导能力指数较小时 ,分隔系统的压降特征出现两个拟稳态阶段 ,在井底流动压力…  相似文献   
6.
产水气井的压力恢复特征不同于纯气井。根据径向复合储层模型 ,将产水气井压力恢复曲线的上翘特征解释为气、水流度的变化 ,内区为气体流动 ,外区为水流动 ,代替了传统的边界效应解释 ,结合矿场实例 ,说明其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断块气藏的压力导数曲线在径向流动段之后出现两条斜率为1.0的直线,第一条直线常常被误解释为井筒储集,第二直线段被误解释为拟稳态,得到不合理的解释结果。本文采用分隔系统模型进行评价,指出第一直线段反映测试井所在单元的拟稳态,第二直线段表征总系统的拟稳态。矿场实例表明,此解释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8.
存储式电子压力计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使用方便、测试成本低等优点,因而受到油气田用户的欢迎。本文总结了作者及其同事在塔里木、四川和滇黔桂等油气田百余次使用存贮式电子压力计进行中途测试、修正等时试井、探边测试和压力恢复测试中的若干经验。实践证明,这些尝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在地层测试中,合理分配开、关井时间对能否取得合格的资料是至关重要的。以往,人们总结出一套油田常用的二开二关工作制度,但这一工作制度对于高、中渗透储层是合理的,对低渗透储层不够合理。文中借用修正等时试井确定工作制度的成功经验,摸索出一种低渗储层地层测试工作制度,即一开240~300min;一关480~600min;二开600~800min;二关1200~1600min。实例证明,这一工作制度在塔里木盆地低渗储层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试井作业时,应力若超过钢丝抗拉强度,会引起钢丝断裂,使仪器落入井内。钢丝断裂受5种因素影响:①制造缺陷;②同一段钢丝反复通过量轮、地滑轮和天滑轮,引起钢丝变硬,最终疲劳损坏;③试井作业中,较大的拉力可能引起钢丝直径减小;④恶劣的井筒流体(例如CO_2、H_2S和残酸水)可能引起钢丝坑蚀、氢脆,水溶液中氯也可能引起不锈钢钢丝氯应力破坏;⑤试井作业中对钢丝的机械损伤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