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台湾东部海岸山脉出露了中新世璔生弧和弧前地体,它们被厚5—6千米由碰撞产生的上新—更新世沉积岩系复盖。当吕宋弧与中国大陆边缘碰撞时,弧前盆地变成碰撞盆地[本文非正式地称其为海岸山脉碰撞盆地(CRCB)],其位于生长山脉带和消亡弧之间。在 CRCB 层序中,底部泥岩、滑乱层和含砾泥岩被浊积岩(要为薄层扇缘和盆地平原相)和暴风雨沉积物(广泛分布的浅水受波浪影响的风暴沉积物)覆盖。局部的河道充填和峡谷充填层序含有大量粗砾—巨砾砾岩,而上更新世的中砾辫状河流沉积角度不整合地覆盖于海相岩石之上,根据该不整合可测定盆地隆起的年代。台湾以南的当代吕宋海槽可能为 CRCB 海相沉积提供了现代类比物,在相应于广泛分布的浅海相上新—更新世层序的宽阔浅陆架区,则明显缺乏这种类比物。这表明,碰撞早期产生的强烈沉降要比现今碰撞向南扩展所产生的沉降小。CRCB 在隆起及合并到造山带中之前,经历了沉降速率和沉积作用加快的过程,与众所周知的前陆盆地的模式是类似的。在中央山脉背翼,背向冲断层和背向褶皱明显地使造山载荷向东朝 CRCB 运移,在盆地隆起之前产生显著的沉降。弧—陆碰撞早期具有区域性沉积对称性,这可能反映了较深的构造作用的对称性。总之,应预期线状造山带从两个方向朝因构造负载作用而加深了的盆地横向散布岩屑。  相似文献   
2.
<正>东巽他-西班达弧(图1)代表了一种活动边缘,它受到包括澳大利亚西北边缘的斜向碰撞的影响。普遍认为它是较老的弧-陆碰撞带的一种现存模式。最初的主要争论是关于板块边界的表面径迹的位置和帝汶岛上主要构造单元的起源和侵位机制。有许多研究人员指出,表面径迹位于帝汶岛的北面。他们认为作为前陆盆地的帝汶海槽整个发育在澳大利亚克拉通的内部。可是,最新的研究指出,沿着爪哇海沟的板块接触带和主要的挤压变形带继续向东伸展而进入帝汶海槽。在演化的现阶段,帝汶岛西面的班达碰撞带与正向俯冲沟弧体系非常相似。班达造山带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结果显示出构造类型随时间的变化。碰撞复合体代表了一个向西变年轻的体系,该处向东渐增的变形在远离造山楔状体的前缘,逐渐被吸收。澳大利亚边缘的缩短作用配分于前增生体、亚增生体和反向冲断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