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6篇
石油天然气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用porapak-N为固定相,采用气固色谱的方法使甲醛—水—甲醇三组份得到了分开。用氢气为载气,热导池为检测器,以色谱柱的分离度作为分离效率的指标,研究了柱温及载气流速对分离度的影响,得到了最佳操作条件。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标准曲线法及定量因子法进行了定量。该法简单、快速,可在甲醇氧化为甲醛的研究工作中及工业生产上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应用。  相似文献   
2.
聚酰胺生产新技术路线的开发与工业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述了近年来国外在聚酰胺生产中出观的新技术路线中的关键步骤——苯部分加氢生成环己烯、环己烯水合生成环己醇及环己烯一步氧化直接生成环己酮。简介了环己酮直接氧化制己内酰胺的发展趋势及尼龙-66生产原料路线的开发动向。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许多工业部门对油脂的需要量不断增加,天然动、植物油脂来源不足、因此如何利用丰富的石油资源制取的合成脂肪酸、经过纯化得到硬脂酸的代用品、以满足橡胶、塑料、纺织、制革、涂料等工业部门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苏联除在多次变形的条件下(如传动带)使用的产品外,都用合成脂肪酸代替硬脂酸,1969年苏联在橡胶制品和沥青耗用的合成脂肪酸、已占其总产量的11%。在国内辽宁、天津等地的橡胶厂、近年也已开始应用合成的脂肪酸代替硬脂酸、用于橡胶制品。但问题在于通过石腊氧化得到的合成脂肪酸与天然的硬脂酸不同,共组成复杂,分子量分布宽,除含有饱和的一元酸外、还根据所采用的原料—石腊的不同、及制造工艺条件的差异、含有不同量的  相似文献   
4.
采用自制的树脂负载AlCl_3的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在间歇反应釜内,对顺酐与正丁醇的酯化反应进行研究,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醇酐摩尔比等工艺条件对顺丁烯二酸二丁酯收率的影响。并研究了该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虽然早在19世纪末期,就已由氢氰酸与甲醇[1]或与甲胺在水的存在下[2]合成了二甲基甲酰胺。然而,直到本世纪五十年代将其作为丙烯酸类纤维纺丝的溶剂后,它才在工业上受到特别的重视。目前二甲基甲酰胺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作为溶剂和催化剂广泛应用于纺丝、化工、轻工、医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乙醛的生产除从国外引进的几套装置采用乙烯直接氧化法外,多数的中、小型工厂仍用乙醇氧化法生产。自七十年代末期以来国内乙醇氧化为乙醛的工业装置已逐渐由浮石银和银丝网混合催化剂改为电结晶银催化剂。经过实践证实,电  相似文献   
7.
在电解银催化剂上甲醇氧化为甲醛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管式连续流动反应器,研究了在电解银催化剂上甲醇氧化为甲醛的动力学,测定了在颗粒状的催化剂上空速为11000时~(-1)、反应温度为520℃和470℃时,反应气体各组份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从反应机理出发导出了该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 520℃时 r=0.651p_mp_(o_2)~(1/2) 470℃时 r=0.367p_mp_(o_2)~(1/2)反应对甲醇为一级,对氧为1/2级,求得该反应的活化能估算值为13.292千卡/摩尔,用该方程式计算的结果与实测值进行比较,数据吻合。  相似文献   
8.
介绍新配方汽油与传统汽油的区别,以及新配方汽油的生产对炼油工业的影响;介绍作为新配方汽油主要掺合剂MTDE的几种合成流程;讨论了原料路线和新型催化剂的开发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气相苯加氢Pt/Al_2O_3催化剂的研制及加压微反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加压微型反应-色谱联用装置,对气相苯加氢制环已烷的Pt/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制各工艺和活化条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到了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催化剂制备工艺条件。研究中还用氢氧滴定、程序升温脱附、程序升温还原、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表面测试手段,对催化剂的表面状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催化剂的表面状态与活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微型反应器与红外分析联合装置上,考察了甲醇在 K—Y 分子筛上催化氧化过程的表面振荡行为。在消除了外界干扰因素的影响和在反应条件较大的范围内;温度200~680℃、氧醇比0.5~7.0、空速8000~70000h~(-1)测定了处于稳定条件时催化剂显示的表面热化学振荡;连续检测了反应产物——二氧化碳的浓度振荡;考察了温度、氧醇比、空速等条件对振荡行为的影响,并对多相催化过程所产生的化学振荡现象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