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8篇
化学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无线电   18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注C~+硅多孔结构的蓝光发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单晶硅进行C+注入,注入能量为50keV,注入剂量为1e15~1e17/cm2.在N2中经950℃退火1小时后,注入层形成尺寸为1~3μm的β-SiC沉淀.进而采用电化学腐蚀方法将样品制成多孔结构.在紫外光激发下,样品可以发射强度较大的蓝光,光强是通常多孔硅的数倍以上,谱峰处于480nm和505nm附近.这一方法简便有效地实现了硅基材料的蓝光发射.  相似文献   
2.
单晶硅中注入高剂量的C+离子,注入能量为50keV,经高温退火后形成β-SiC沉淀,再经电化学腐蚀形成多孔β-SiC,样品表面蒸上一层半透明的金膜,在正向偏压高于25V时,可以获得波长约为447nm的蓝光发射,而且该蓝光发射随着电压的升高而增强.文中还将多孔β-SiC薄膜的电致发光和其光致发光进行了比较,并讨论了其发光机理  相似文献   
3.
咔唑类衍生物具有良好的空穴传输性能和较高的三重态能级,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一般用来构建空穴传输材料和主体材料。本文通过在联咔唑的3和6位引入具有电子传输能力的氰基,设计合成了一种以双咔唑二聚体为分子骨架的新型双极性有机电致发光主体材料6,6′-双氰基-9,9′-二苯基-3,3′-联咔唑(BCzDCN),研究了其发光性能、热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质。低温磷光发射光谱测试表明BCzDCN的三重态能级高于传统的天蓝色磷光掺杂材料双(4,6-二氟苯基吡啶-N,C2′)吡啶甲酰合铱(FIrpic)。以BCzDCN为主体材料,FIrpic和双(4-苯并噻吩[3,2-C])吡啶-N,C2′)乙酰丙酮合铱(PO-01)分别为蓝色和黄色磷光掺杂材料,制备了蓝色和白色有机磷光发光二极管器件。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分别达到34.6cd/A和59.0cd/A。并且在1000cd/m2亮度下的效率滚降仅有4.1%和5.1%。  相似文献   
4.
硅基纳米SiC的制备及其微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温下将C+注入硅衬底,注入能量和剂量分别为50keV,2×1016cm-2.经高温退火形成,β-SiC颗粒沉淀.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谱,光电子能谱以及高分辨率透射电镜对注入样品中的纳米β-SiC及其微结构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注Si~+热氧化SiO_2薄膜的蓝光发射及其退火特性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对单晶硅片上热生长的SiO2薄膜注入Si+,注入能量为120keV,剂量为2e16cm-2.在~5.0eV的光子激发下,注Si+氧化膜可生产~2.7eV的蓝光发射.在退火处理中,发光强度先随退火温度上升而增大,在500~600℃时达到最大值,此后逐渐减小.这种蓝光发射是由于注入的过剩Si引起氧空位缺陷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一种制作硅基发光图形的方法,利用SiO2作掩膜,通过C+离子选区注入,退火处理及电化学腐蚀,使样品的单晶区形成多孔硅红-绿色发光区,注C+区域形成多孔SiC的蓝光发射区域,构成双色发光图形.  相似文献   
7.
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淀积法在单晶硅片表面淀积一层厚约120nm的SiNxOy薄膜,并在薄膜中注入C+,注入能量为35keV,剂量为5×1016cm-2.注C+样品在441.6nm的蓝光激发下,可以产生峰值约为550nm的光致发光.样品经600℃退火后,发光强度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8.
脉冲激光沉积硅基二氧化硅薄膜的蓝光发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准分子激光在含氧气氛中对硅靶材料进行反应剥离,并让反应生成物沉积在单晶硅片表面上.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透射电镜分析,以及光致发光谱等方法对沉积的薄膜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形成的薄膜是非晶态的二氧化硅组分,并且在其中含有少量的微米量级的多晶硅颗粒,在440nm附近的蓝光范围内有一光致发光带,初步认为它是由形成的二氧化硅中的氧空位缺陷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有机材料的可变发光在波导和显示应用方面具有广泛的潜力.然而,基于单一有机分子体系实现从可见光到近红外区域的大范围发光调节仍然是一项挑战.本文介绍了一系列基于芘的同构共晶体,可提供从可见光到近红外Ⅱ区的可调发射.它们的能级是通过引入电荷转移和无氟芳烃-全氟芳烃相互作用而定制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项工作中的有机微晶可以成功地应用于微观层面的多色波导以及宏观层面的二维码显示,为先进的光子学开辟了新的道路.这项工作为获得400至1100 nm的有机晶体提供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从而为制造多种光电子学的核心材料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一种简便有效的多孔硅后处理新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了一种简便有效的多孔硅(PS)后处理新方法,即在(NH4)2S/C2H5OH溶液中浸泡PS,并用紫外光辐照激发.后处理PS的光致发光(PL)强度约为未经处理的5倍;样品处理后的PL峰值90min内随激光连续激发时,在大气中呈现先指数衰减后线性增长,在真空(约1Pa)中却呈现一直衰减到一个稳定值的新特点.通过样品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FTIR)谱的测试与分析,表明后处理在样品表面产生了SiH(O3)、Si-O-Si和Si3N4三种提高PS的PL强度和稳定性的优质钝化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