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电工技术   5篇
综合类   5篇
化学工业   7篇
机械仪表   4篇
建筑科学   1篇
轻工业   10篇
石油天然气   44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17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石油未来油气勘探重点领域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近几年来的研究认识与勘探成果分析,未来几年中国石油油气勘探主要集中于如下五大重点领域:大面积低渗透岩性油气藏、成熟区复杂隐蔽油气藏、前陆盆地复杂构造油气藏、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和渤海湾滩海第三系油气藏。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影响GH5家族β-甘露聚糖酶最适pH的各种因素,利用该酶的序列信息,构建了基于氨基酸组成的β-甘露聚糖酶理化性质与其最适pH的相关性模型。结果表明:该酶N端氨基酸序列是影响其最适pH的重要因素,在243个理化性质中有17个呈极显著相关,其中7个呈正相关。优化的转移能量参数相关性最高,为0.78:7个正相关的理化性质中,与螺旋相关的理化性质占3个。优化的转移能量参数和螺旋是影响pH稳定性的最重要的因素。所建立的模型为研究该酶酸碱适应性机理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嗜热酶、嗜冷酶在极端温度下维持稳定性和活性的机制,本文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从原子尺度上分析了嗜热苹果酸脱氢酶及其同源嗜冷酶的分子动力学特性。数据显示嗜热酶所形成的盐桥和氢键明显多于嗜冷酶。通过比较均方根偏差、回旋半径、氨基酸残基的柔性等值,发现嗜热酶的结构较非嗜热酶更具刚性。盐桥、氢键数目的不同和整体结构的刚柔性,很可能会是嗜热、嗜冷酶在极端温度下能维持结构稳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利用生物信息学快速准确鉴别酶、非酶蛋白及内含肽能极大提高实验效率,而测序数量的指数型增长使酶、非酶蛋白及内含肽的自动分类尤显重要。本文获取了同一性小于25%的序列共计3853条,采用Z标度的伪氨基酸组成和氨基酸组成分布提取序列特征值识别酶、非酶蛋白及内含肽。结果表明,该特征值提取方法经参数优化后,即当λ=5,w=0.15时,以支持向量机为分类器,其10倍交叉验证的精度可达81.3%,ROC曲线下面积为0.83;其精度高于其它方法0.5%到12.9%不等;独立样本测试的预测精度可达71.2%,ROC曲线下面积为0.782,其精度高于其它方法0.4%到6.4%不等,效果均优于其它常见的序列特征值方法。本文结果说明从序列出发判断其归属是可行的,3种不同功能的分子在序列特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所建立的Z标度的伪氨基酸组成和氨基酸组成分布法可用于其它类似的生物信息学问题。建立了从序列出发预测酶、非酶蛋白及内含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类弹性蛋白多肽因其具有特殊的相变性质,故而在重组蛋白纯化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对其发生相变的机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同源建模的方法构建了类弹性蛋白多肽的三维结构并进行能量优化,之后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手段,在300 K~400 K间5个不同温度下,对含有100个氨基酸残基的类弹性蛋白多肽[KV8F-20]各进行了6 ns的模拟.模拟过程中,类弹性蛋白多肽发生疏水缩聚,初始结构变得更加紧凑,且温度越高折叠程度越大.水分子在类弹性蛋白多肽的相变行为中起到关键作用.经分析,结果发现疏水作用与水的排出在类弹性蛋白多肽发生相变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类弹性蛋白多肽随着温度的升高,在疏水作用驱动下,其构象折叠程度因疏水缩聚而变得更大.此外,比较不同温度下蛋白的缩聚程度,推断类弹性蛋白多肽在375 K左右发生相变,这与实验观测的结果基本吻合.据此,推测该类弹性蛋白多肽变温度范围约为95℃~102℃.这对后续调控类弹性蛋白多肽的相变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嗜盐酶如何在高盐环境下维持稳定性与活性,本文以沃尔卡尼极嗜盐菌及大肠杆菌的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为模型,将二者分别置于5种不同盐浓度的水溶液中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经9ns动力学模拟,得到了二者在不同浓度盐溶液中的运动轨迹,通过对运动轨迹的分析,获取了二者在不同盐浓度下的动力学特性。结果发现嗜盐古生菌的二氢叶酸还原酶自身所形成盐桥及与溶剂所形成的氢键均比大肠杆菌的二氢叶酸还原酶多,而溶剂可及性表面则要小,二者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同时还分析了这两种分子及其氨基酸残基的柔性等。  相似文献   
7.
全球常规-非常规油气形成分布、资源潜力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常规-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有效指导了油气资源不断获得新发现。新元古代以来,罗迪尼亚与潘吉亚(Pangea)超大陆2次重要板块构造分与合的旋回,控制特提斯、劳亚、冈瓦纳和太平洋4大构造域,以及克拉通、被动陆缘、裂谷、前陆、弧前和弧后等6类沉积盆地的形成。已发现油气储量中68%来自特提斯域,被动陆缘盆地占全球待发现油气资源量49%。全球盆地演化形成6套主要烃源岩、碳酸盐岩与碎屑岩2类储集层、泥页岩与膏盐2套区域性盖层。受以上因素控制,全球油气分布具有10条规律:1常规-非常规油气"有序聚集";2特提斯域控制全球油气富集带形成分布;3前陆冲断带控制构造油气田群分布;4克拉通内隆起控制特大型油气田展布;5台地边缘控制生物礁滩大油气田群带状分布;6被动大陆边缘控制海洋特大型油气田形成与分布;7前陆前渊斜坡控制大规模重油沥青赋存;8盆地沉积斜坡控制致密油气与煤层气聚集;9盆地深水富有机质沉积控制页岩油气滞留;10低温高压海底沉积控制水合物展布。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资源比例为2∶8;常规油气资源主要分布于中东、俄罗斯、北美和拉丁美洲4大地区,非常规油气资源主要分布于北美、亚太、拉丁美洲和俄罗斯4大地区。预测世界石油工业有10个发展趋势,油气勘探主要集中在海域深水、陆上深层与非常规3大领域。预判石油产量峰值在2040年前后,石油工业生命周期还可再延续150年。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不是化石能源利用的枯竭,而是新能源更低廉、更低碳、更大众。图7表8参36  相似文献   
8.
中国叠合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基本特征与研究方法   总被引:55,自引:8,他引:55  
中国大陆显生宙以来的多旋回发展历史使海相一海陆过渡相古生界与陆相中、新生界叠置,形成叠合含油气盆地。按不同阶段的叠合样式将叠合盆地分为继承、延变与改造三大类,其油气资源潜力、分布与使用的勘探思路和技术不同。叠合盆地有些石油地质现象超出了已有石油地质理论范围,深层和超压条件下的生、排烃机理与成藏、油气分布不完全遵从“源控论”,“退火”背景下超晚期成藏,大油气田分布不遵从已有模式,深层与早成藏、晚埋藏和次生作用有关的储集体的物性好于按常理的预测。对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认识应坚持以过程重建为主线的综合研究,选择勘探技术应按不同阶段和需要而有不同侧重,并配套使用,求得勘探高效益。图8表1参20关量词:墨合盒地;复合合油气系统;继承;延变5超晚期成藏5勘探思路;技术  相似文献   
9.
采用以成藏组合为单元的常规、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对全球主要含油气盆地(不含中国)的常规油气资源和7种类型的非常规资源油气地质与资源潜力进行评价,首次获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资源评价数据。经评价计算,全球常规石油可采资源量为5 350.0×10~8 t、凝析油可采资源量为496.2×10~8 t、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为588.4×10~(12) m~3;其中剩余油气2P(证实储量+概算储量)可采储量为4 212.6×10~8 t,已知油气田可采储量增长量为1 531.7×10~8t,待发现油气可采资源量为3 065.5×10~8 t。全球非常规石油可采资源量为4 209.4×10~8 t、非常规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为195.4×10~(12) m~3。评价结果表明,全球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资源仍然丰富。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分布与勘探方向   总被引:34,自引:7,他引:34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具有多旋回复合特征:①以中生代(部分包括晚古生代晚期)前陆盆地为主体,发育陆相沉积层序;②普遍缺乏典型前陆盆地的被动大陆边缘层序“基础”,“基础”主要为晚古生代或更早形成的褶皱基底或前陆盆地;③普遍叠置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受中生代前陆盆地早期阶段坳陷或断陷发育及温暖潮湿气候控制,主要烃源岩是三叠系-株罗系(部分包括石炭-二叠系)烃源岩。这些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以Ⅲ型干格酪根为主,受第三纪再生前陆盆地叠置的控制,具生高峰期晚、成藏期晚的特征。叠置沉积物厚的地区普遍进入高-过成熟阶段,以聚集天然气为主;叠置沉积物较薄的地区以聚油为主。前陆盆地的油气分布明显受盆地结构控制,不同构造单元的成藏组合类型不同:前陆褶皱-冲断带油气以近源垂向运移为主,往往形成与冲断层有关的油气藏;前陆斜坡带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形成地层、岩性和与断块有关的油气藏。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富受盆地原型及其叠加、改造的控制。发育早、演化长、继承型或叠合型前陆盆地含油气前景最好,残余型前陆盆地次之。通过对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源条件、冲断带演化、构造样式、油源断层、封盖层特征、晚期断裂活动强度等分析,提出库车、准噶尔南缘、塔里木西南缘、祁连山北缘、柴西南缘、川西、柴北缘等是进一步勘探的有利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