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石油天然气   12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孔介质中,毛细管压力对两相渗流的影响毋庸质疑。对于亲水储层来说,毛细管压力的作用造成储集岩孔隙、喉道中水膜增厚,对气体渗流形成不利影响,对于低渗储层而言,这一影响更为突出。要提高气藏、特别是低渗气藏采收率,需要采取措施来降低毛细管压力。目前,在对储层进行压裂、酸化等作业时,在作业液中加入适当表面活性剂的方法越来越普遍,文章采用玻璃毛细管实验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对毛细管力、表面张力和润湿性的影响,并以川西地区碎屑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气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实验采用的表面活性剂能明显降低毛细管力和气—液表面张力;气液体系的润湿接触角不一定等于零,而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可使其产生变化;实验采用的表面活性剂能降低毛细管力对气体渗流的影响,从而提高气相渗透率。  相似文献   
2.
气水两相渗流及封闭气的形成机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四川盆地天然气藏多数属于有水气藏.随着气藏的不断开发,地层压力不断下降,导致了边水推进和底水上升,严重影响了天然气的产量和气藏的采收率.四川盆地天然气藏地质情况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水侵形式多种多样,开发难度极大.本文根据四川盆地有水气藏的实际情况, 以铁山2井3号样品和卧116井114号样品的铸体薄片所代表的孔隙结构为背景,利用现代激光刻蚀技术,研制了均质孔隙和裂缝-孔隙模型地层的气水两相可视化人工物理模型.开展了气水两相渗流及封闭气形成机理试验,研究了两种模型中的水驱气机理,水沿裂缝的推进和变化规律,封闭气的形成方式,气水两相的微观分布关系以及尽量采出封闭气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气藏储集层物性参数下限确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气藏有效储层物性参数下限的确定是储集层评价和储量评估的基础。目前求取方法很多,包括测试法、统计分析法及经验公式法等,但每种方法都有自身适用的局限性,往往只是从某一个方面来反映储层的特征。因此,在实际应用时,应通过对储层物性下限影响因素的分析,利用多种方法,互相补充和验证,使得最终确定的物性下限能够综合反映储层的实际特征。另外,当同一地区地质条件差别很大时,可以根据对不同层位地质特征的研究制定相应的物性下限标准。  相似文献   
4.
本推导出地应力对泥质储层岩石物性综合影响的关系式,可用于:(1)识别储层中所含泥质的类型;(2)应用现场测试数据判别泥岩地层中流动单元的特性;(3)研究应力对储层参数和流动流动特征的影响。针对上述要解决的问题,建立了不同的流动单元模型,储层性质不同泥质地层具有独特的特征参数,这些参数包括直线的斜率(用来定义流动单元)和应力系数(该系数利用储层物性综合参数与储层孔隙度的双对数曲线关系式来求取),这些模型用于识别泥质类型和选择泥质地层的饱和度模型。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气水两相渗流在鲕粒灰岩中形成封闭气和残余水的机理,选取以四川盆地龙岗地区储层铸体薄片为模板制作的激光刻蚀微观鲕粒模型,进行了气水两相驱替实验。实验过程用高清数码相机对气驱水和水驱气现象进行拍摄和记录。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鲕粒模型,水驱气时卡断、绕流是形成封闭气的主要原因,盲端和不连通的孔隙也会形成封闭气;在气驱水时,细长孔道、狭窄喉道处以及卡断都有可能形成残余水。这些现象及其机理分析对于以鲕粒灰岩为主的气藏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利用分形模型计算气水相对渗透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对渗透率曲线是有水气藏开发计算、动态分析、气水分布关系研究的基础资料,而气水相对渗透率曲线一般通过气水两相渗流实验得到,但实验周期较长,往往不能满足科研生产需要。为了快速获得气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通过岩石毛细管压力曲线测定,建立孔隙结构分形模型,并利用分形模型计算气水相对渗透率。实践证明,利用分形模型计算的气水相对渗透率曲线与岩心的实测气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吻合较好,可以较好地用于有水气藏的开发实践中。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四川盆地泸州地区龙马溪组深层页岩储层微观孔隙发育特征,利用扫描电镜、低温N2吸附、低温CO2吸附、核磁共振测试以及X射线衍射、总有机碳质量分数(TOC)和岩石物性测试等手段,对孔隙结构进行全孔径表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页岩孔隙分为有机质孔、粒间孔、粒内孔和微裂缝,龙马溪组上段和下段的页岩孔隙特征明显不同,孔隙结构更加复杂;2)TOC控制孔隙形态,随着TOC增加,龙马溪组上段的平行板状孔逐渐过渡为下段的狭缝状孔和墨水瓶状孔;3)核磁共振测试的孔径偏大,在表征较大孔隙上效果较好;4)总孔体积主要受介孔控制,孔体积的主要贡献孔径分布在0.5~0.6,2.0~4.0,10.0~30.0 nm,比表面积主要由微孔和介孔贡献,孔径主要分布在0.5~0.7,2.0~4.0 nm,且龙马溪组下段页岩中广泛发育的有机质孔是导致其孔隙总体积和比表面积明显大于上段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裂缝是致密碳酸盐岩储集层中油气的主要渗汉通道。在裂缝型岩石中,应力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裂缝的形变上,一旦发生裂缝,将会严重影响油气产量。因此,在实验室进行裂缝型岩石应力第三性的研究对保护储层,制定合理的生产方案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利用裂缝型碳酸盐岩样进行了应务敏感性评价实验方法的初步研究,并且给出了应力敏感性的概念,提出了几种实验方法,并在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比较的基础上,确定了应力敏感性评介的  相似文献   
9.
裂缝型碳酸盐岩应力敏感性评价室内实验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裂缝是致密碳酸盐岩储集层中油气的主要渗流通道。在裂缝型岩石中 ,应力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裂缝的形变上 ,一旦发生裂缝闭合 ,将会严重影响油气产量。因此 ,在实验室进行裂缝型岩石应力敏感性的研究 ,对保护储层 ,制定合理的生产方案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利用裂缝型碳酸盐岩样进行了应力敏感性评价实验方法的初步研究 ,并且给出了应力敏感性的概念 ,提出了几种实验方法 ,并在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比较的基础上 ,确定了应力敏感性评价的实验方法。文中给出了实验设备、流程、实验步骤及实验结果分析 ,并得到一些初步结论 :应力与渗透率呈反比关系 ;裂缝渗透率急剧降低的临界压力约在 2 .5~ 3.0MPa左右。文中还提出了保护储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低渗透气藏中气体低速非达西渗流特征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随着低渗透油气藏的不断开发,对低渗透油气藏中流体渗流规律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本文针对低渗气藏中气体低速非达西渗流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探讨认识到:低渗储层岩石中单相气体低速渗流具有非达西渗流特征,表现为渗流曲线直线段的延伸与流速轴相交,即存在一个“拟初始流速”;低渗储层岩石在一定含水饱和度下,气体低速非达西渗流特征更为明显。残余水饱和度存在所产生的毛管阻力,使气体渗流曲线低速段的形态与单相气体渗流时相反,呈现上凹形态。在相应的克氏回归曲线上,存在着明确的临界点。临界点以下,气体渗流受毛管阻力影响,表现为气体(视)有效渗透率随压力增大而增大;临界点以上,气体渗流受滑脱效应影响,表现为气体(视)有效渗透率随压力增大而减小。气体低速渗流曲线特征与储层岩石渗透率和残余水饱和度密切相关,随渗透率增大和残余水饱和度的降低,气体低速非达西型渗流逐渐向达西型渗流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