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建筑科学   8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更好地满足现代化实验室管理的需求,基于指纹识别的多平台实验管理系统,通过桌面客户端、移动端、网页端三大平台实现实验管理更加符合现代科技水平及用户使用需要,将得到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
3.
4.
人行为描述参数是影响建筑性能模拟准确性的最关键因素之一,以建筑能耗/性能分析为目标的人行为模拟技术在业界备受关注。目前,建筑能耗模拟中可选用的人行为模拟参数过于简化单一,缺乏灵活性,使得能耗模拟结果难以支持合理的系统比选和技术评估。为加强模拟技术在建筑节能领域科学决策中的关键作用,促进以建筑能耗/性能分析为目标的人行为模拟工作的发展,特制定《建筑能耗模拟用人行为基础数据标准》。《标准》针对建筑性能模拟中用于描述人行为的多种模拟参数,规定了标准化的模拟参数生成方法,生成各种模拟参数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及其数据获取、处理和分析方法,从而提高建筑能耗模拟的精度。本文将从编制基础,应用范围及各部分内容展开说明介绍。  相似文献   
5.
6.
上海属于非集中供暖地区,当地居民所形成的部分时间、部分空间的自由运行供暖模式是供暖能耗处于较低水平的重要原因。对224户使用空气源热泵空调器供暖的住宅能耗进行了调查,同时分别选取使用空气源热泵空调器和燃气壁挂炉+地板供暖模式的各10户居民进行室内热环境和热舒适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自由运行供暖模式的能耗很低,室内环境状况较差,但居民能够通过供暖设备的使用改善自身的热舒适;随着全空间供暖设备的增加,供暖能耗将显著上升,同时供暖模式的改变将逐渐改变该地区居民的适应性,带来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7.
提出一种由摆式惯容(PI)和零二次刚度自复位阻尼器(ZSCD)并联组成的新型阻尼系统(IZSCD),用以加固钢筋混凝土双柱墩,以减轻自复位支撑加固对双柱墩桥基底剪力及加速度的不利影响。通过对IZSCD加固结构单自由度线性化系统的卷积积分和数值时程分析,提出并验证了含惯容系统位移反应谱。基于该反应谱,用直接基于位移设计(DDBD)方法对IZSCD加固双柱墩进行抗震设计,并用弹塑性时程分析验证了设计结果。进而研究了惯质比和杠杆放大比等对加固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提出IZSCD能有效减小自复位加固双柱墩桥的加速度和基底剪力。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兼顾位移、加速度和基底剪力的双柱墩自复位加固技术,并为该类加固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住宅建筑室内空气品质(IAQ)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室内空气品质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工作效率甚至是健康。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空气净化器作为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一种有效手段正被广泛应用。实现对系统运行能耗和室内环境状况准确预测,从源头治理,是解决建筑全过程节能的基础之一。而建筑中人行为又是影响室内空气品质和建筑能耗的重要因素,不同特征的人行为将导致室内空气品质和建筑能耗的差异。为了解不同人员使用净化器的行为习惯,作者于2018年4月在全国范围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文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净化器使用行为具有多样性。初步总结了导致净化器使用行为差异的驱动因素,其中事件驱动因素为:刚到家时、离家时、睡觉时、开窗时;环境驱动因素为:室外雾霾时、室外无雾霾时、有人吸烟时以及有异味时,其中前三者体现在PM_(2.5)浓度上。本文对问卷得到的"室外雾霾时开、睡觉时关、离家时关"等几种行为模式进行了工况模拟。模拟结果发现,不同净化器行为模式下营造的室内环境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9.
通过受试者实验对办公环境中人员使用个体舒适装置的热舒适状态及使用行为规律进行了分析,用条件概率模型对使用行为进行了描述。对上海某办公建筑中的人员位移进行了现场实测,获得了人员移动规律。应用得到的使用行为模型和位移模型对该办公建筑进行了建筑环境模拟,分析了个体舒适装置的节能潜力。结果表明,使用个体舒适装置可以使夏季空调设定温度提高2.0℃,冬季降低2.5℃,使空调供暖供冷能耗降低25%~40%。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道路有限、汽车数量不断增加,传统的汽车管理方法不再适用,智能交通系统应运而生.其中车牌识别技术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技术,利用车牌这唯一标识性来索引和统计车辆信息是实现交通管理的关键手段,但由于外界环境等因素使得车牌识别技术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因此研究其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