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石油天然气   5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南美Llanos盆地中部地区为盆地内的重要产油区,对其烃源岩及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能揭示出盆地内的排烃和运聚过程及原油的生物降解特征。通过岩石热解、原油组分分析等方法和手段,结合多种生标参数,对这一地区的烃源岩及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Gacheta组烃源岩沉积在较少的陆源有机质、咸水和弱氧化—弱还原环境,为腐泥—腐殖混合型干酪根;Los Cuervos组烃源岩沉积在较多的陆源有机质、半咸水和氧化环境,为腐泥—腐殖混合型和腐殖型干酪根,2套烃源岩都处于低—中等的成熟程度,均具有较强的生烃潜力;盆地中部地区存在A、B、C三类原油,其中A类为白垩系烃源岩油;B类为古近系烃源岩油;C类系前两者的混合;在大部分的油样中含有丰富的重排甾烷,二苯并噻吩/菲含量低,而Pr/Ph值较高,这说明原油对应的烃源岩为海相页岩而非碳酸盐岩;原油组分受生物降解及二次充注过程的控制,从Santiago油田沿北东方向到La Gloria等油田生物降解作用呈减弱的趋势,而Cupiagua和Buenos Aires油田的样品受二次充注的轻质油的影响,其API远远超过La Gloria等油田。  相似文献   
2.
采用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电子探针、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测试技术,在储层基本特征分析基础之上,结合埋藏史、热演化史,利用孔隙恢复定量计算方法,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中北部渐新统花港组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演化进行系统恢复,并探讨了孔隙演化与油气充注关系。研究表明,花港组储层孔隙演化主要经历了早成岩B期末的14.28%,中成岩A期末的10.35%,中成岩B期的8.75%。伴随储层成岩-孔隙演化,花港组储层先后接受了3期油气充注。第一、二期(19~17 Ma和17~9 Ma)油气充注发生于储层尚未致密的中成岩A期末以前,尽管其成藏意义不大,但充注带入的有机酸性流体却对储层物性改善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为后续油气充注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期(7~0 Ma)大规模油气充注发生于储层逐渐致密化的中成岩A期末-中成岩B期,主要充注对象为埋深较浅且尚未完全致密化的花港组H3小层。因此,H3小层是现今花港组在总体致密化背景下相对最为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3.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花港组、平湖组普遍发育异常高压,高压地层中油气显示活跃。在声波时差测井、地球化学及分析测试等资料的基础之上,运用Eaton法计算单井地层压力,建立单井压力剖面,并在实测压力的约束下,明确研究区地层压力的纵、横向分布特征。分析认为,异常压力在纵向上主要起始于花港组下段,并且异常高压段呈“阶梯式”增大;横向上从中央反转构造带南部向中部,异常高压顶界面有变深趋势。接着,利用PetroMod软件模拟地层剩余压力演化,认为距今13~9 Ma和4~0 Ma是地层压力大幅度增大的关键时期。最后,结合油气充注历史的研究,确定出油气大规模充注和地层压力的大幅度增加在时间上具有很好的吻合性,并最终建立起研究区异常高压演化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4.
基于钻井岩心与薄片观察、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激光拉曼成分与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对四川盆地磨溪构造寒武系龙王庙组储集层孔、洞、缝充填矿物序列进行厘定,恢复储集层流体充注序列和油气运聚期次。研究结果表明,储集层共经历了5期流体充注,其中中—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早—中白垩世这3期流体充注与油气相关。早—中白垩世是气藏成藏的关键时期,为晚期沉淀的石英矿物中的气相甲烷包裹体所记录,甲烷包裹体的40Ar-39Ar测年结果显示,该期天然气充注时间为(125.8±8.2)Ma。宿主石英矿物的硅、氧同位素组成及87Sr/86Sr值分析显示,石英矿物沉淀的流体源为大气淡水经过长期演化浓缩而形成的地层水,并非深部或外源流体的侵入,反映龙王庙组天然气成藏关键时期具有较好的保存条件,有利于龙王庙组大型天然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多元统计分析可以综合考虑多个相关参数间的相互联系,在分类判别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多套烃源岩发育的复杂背景下油气源对比的有效方法。然而不同的多元统计方法在同一案例中的对比应用以及各自的适用性尚没有学者进行专门的研究分析。渤海湾盆地渤东凹陷发育多套烃源岩,不同构造的油气来源异常复杂,是利用多元统计分析进行油-源对比的最佳案例。综合对比主成分分析、Fisher线性判别分析以及Bayes线性判别分析的应用情况,发现主成分分析不能区分不同层位的烃源岩,因而不能用于渤东凹陷的油源对比,而Fisher和Bayes线性判别分析建立的模型可以区分不同层位的烃源岩,但都不能准确识别混源油。在Bayes判别模型得到的分类概率的基础上,通过优化Bayes判别模型的判别准则,建立了适用于渤东凹陷的油源判别模型,并识别出渤东凹陷存在4类油族,其中油族A、油族B、油族C分别来源于东营组三段(东三段)、沙一段-沙二段、沙三段烃源岩,而油族D为来源于东三段和沙一段-沙二段烃源岩的混源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