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机械仪表   4篇
石油天然气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何物理现象、物体或物质的变化都是其相关物理量的变化。物理量分为基本量和导出量,7个基本量都是人为规定的因而均不可用其它量表达,导出量是可用其它量表达的,表达式往往源自定律或定理的等式。除流阻和流抗与电阻和电抗的产生机理不同外,流路中的流体分子流动犹如电路中的电子流动,即流路中的流体流等于流路两端的压力除以两端间的流阻与流抗之和,其中流体流、流体压力、流阻和流抗分别对应电流、电压、电阻和电抗,或者说,流阻和流抗有与电阻和电抗对应的确立定律和定义。只有使用包括有新发现的、与电阻和电抗对应的流阻和流抗的系统性物理量及其表达式,才能致流体的流动与泄漏得到充分描述、理解和控制。  相似文献   
2.
密封结构原理与槽垫密封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提出了密封结构原理源于但确完全不同于ASME法规的理念。根据该原理提出的槽垫密封结构,其密封维持系数m大于l,具有自密封性,可利用垫材的冷流特性加强密封,因此,可随容器体通过2倍额定工作压力的保证压力测试和4倍额定工作压力的破裂压力测试,加之“微观线后  相似文献   
3.
内容提要 ASME法规提出的法兰垫密封维持系数m理念,实已触及密封结构原理,却既未当作原理,也未实地遵守,此将其发掘和升华为密封结构原理,不料,包括O形垫在内的所有密封结构都因此发生巨变以至于有可能避免类似1986年"挑战号"航天飞机空难事故的再度发生.  相似文献   
4.
泊松比既是材料的液性指数又是材料的不可压缩性指数,泊松比值越接近0.5的固体材料,其液性和不可压缩性越好。密封环的自密封在于将环柱面上的介质压力正交转换为环端面上的密封应力。因此,一切软固体材料密封环,都可通过一个环高变形补偿角,将其随环柱面压力的环高变形补偿到泊松比为0.5的液体的受压正交变形程度,而按自密封工作。  相似文献   
5.
任何密封环都应能将其受到的加载压力有效瞬间转换为与压力正交的密封应力,例如自紧面密封环应能将其柱面上的流体压力如数瞬间转换为其端面上的密封应力。能有效瞬间执行这种转换的物质只能是刚性楔体和封闭液体。泊松比为0~0.5的普通物质既有固性行为又有液性行为,而且泊松比越趋近0.5的物质越具有充分液性行为和体积不可压缩性而越能有效瞬间完成这种转换。泊松比是物质的非加载方向与加载方向的正交应变比,是可补偿的。在不同的温度和应力下,不同的物质有不同滞后应力的泊松比。因此,对密封环容腔,无论环的室温泊松比值多大,都应能补偿致环一受压便有0.5比的泊松变形能力,以有效瞬间完成压力至应力的正交转换。简单介绍了按完整的徐氏密封理念设计的脂或剂密封、O形环密封、矩形环密封以及三角形环密封的应用场合。  相似文献   
6.
压力容器中的流体对大气的泄漏犹如电容器中的电荷对大地的泄漏,因此,压力容器有着与欧姆定律完全对应的密封定律,即压力容器对大气的漏流IL=压力p/漏阻RL。由密封定律可以知道,密封紧密度(即漏阻)为定压状态下穿过密封节漏出单位容积流体所耗的时间t与压力p的乘积,可以按照密封定理RL=(p2 Hr)/(ΔpC)来准确测定,并且p/Δp的数值越大、观察时间越短、越接近恒压恒温测试,则测试越准确,其中p为测试压力,Hr为压力p泄至p-Δp时的耗时,C为测试流体容积。  相似文献   
7.
管挤压连接,经过了从感性的混合密封紧固到理性的分离密封紧固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在堪称首次管挤压连接革命的双箍式挤压管接件由美国Swagelok公司于1947午发明。主要介绍双箍式挤压管接件的设计原理和结构。  相似文献   
8.
重点介绍了液化天然气用截止阀和闸阀的使用参数、典型结构型式、结构特征、材料要求、低温冲击试验和微泄漏检测等内容,对采用了计算机技术和光电技术的具有对试验数据集中储存、显示和打印功能的低温性能试验装置进行了阐述,采用该装置可极大提升低温阀门性能测试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9.
徐长祥 《通用机械》2007,(10):20-23
一、阀门现有技术的瓶颈 传统管路部件以公称通径标称规格,现代管路部件以实际外径标称规格。相关国际标准,对两者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但还鲜为国内技术人员所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首次在H系列(孔系)组合夹具元件系统中采用的新型组合夹具组合原理与方法,进一步阐明了按这种组合原理和方法设计编制的H系列(孔系)组合夹具元件系统使组合夹具结构和应用范围发生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