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石油天然气   4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根据钻井、测井、录井等地质资料,通过前侏罗纪古地貌恢复,结合试油试采成果,表明陕北太阳湾地区晚三叠系延长组地层顶部受印支运动影响,发育了一系列的侵蚀高地、侵蚀沟谷、侵蚀斜坡和侵蚀残丘等古地貌;在前侏罗系古河下切严重的区域,长1被完全剥蚀,长2地层遭受严重侵蚀;这些古地貌对研究区长2油藏的分布和富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3.
4.
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太阳湾油区剩余油滞留现象严重。 针对这一现象,结合该区实际地质情况,利用区内岩性、物性、电性及含油性等资料,定性评价该区长 2 储层非均质性及其成因,并分析非均质性对储层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采用实验、测井及标准对比等方法,将区域非均质性分为层内、层间、平面和微观非均质性 4 类进行探讨。 结果表明:研究区层内非均质性较强,主要受沉积构造、粒度韵律、渗透率非均质性及夹层分布等因素的控制;层间非均质性总体较强,各小层发育不均一,长 23 小层层间非均质性相对最强,长 22 和长 21 小层次之;平面非均质性受砂体及沉积微相展布影响较大;微观上孔隙结构复杂,各种成岩作用加剧了储层非均质性程度。通过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可以为掌握研究区剩余油分布状况及后期勘探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