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2篇
石油天然气   6篇
  2024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面对本厂日益严峻的产建形势,产建区块分散,后备规模可建产区块严重不足已成为本厂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本厂具有2亿t以上的致密油储量,如何有效动用已成为目前乃至今后科研攻关的主要方向。本文根据黄36区长81油藏目前的研究成果及2013年产建中所做的工作,探讨建产过程中应用的主要技术,为今后水平井开发做好技术储备工作。  相似文献   
2.
建立渗流-地质力学耦合的嵌入式裂缝流动模型,进行致密油多场耦合模拟,揭示致密油长期注水后压力场、渗流场和应力场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致密油多场重构驱渗结合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表明:致密油长期注水开发后,压力扩散范围小,难以建立有效驱替系统,地应力的变化幅度呈现差异性,水平最小主应力变化幅度大于水平最大主应力,注水井地应力变化幅度大于生产井,注水井周围地应力转向幅度较大。多场重构驱渗结合提高采收率技术通过注水井转采和大规模压裂技术,重构人工体积缝网系统;通过压前补能、压中增能、焖井蓄能、驱渗结合的全生命周期能量补充方法,有效解决了大规模压裂后注入介质易窜流、能量难补充的问题;通过多井联动强化渗吸效应,重构复杂缝网下驱替与渗吸结合体系,由避缝向利用裂缝转变,提高微观波及效率和驱油效率。鄂尔多斯盆地华庆油田元284区块现场应用实践表明,该技术提高采收率12个百分点,可实现致密油规模效益开发。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吴旗长6高注采比、低产、低压的开发特征,开展从精细油藏描述到开发技术对策制定的一体化综合研究,主要以地质研究为基础,剖析区域储层特征,以油藏工程、动态分析、动态监测相结合,描述油藏平面、剖面水驱及剩余油分布规律,总结动态调整措施效果,确定开发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改善开发效果的具体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4.
陇东地区洛河组裂缝极为发育,承压能力低,漏失频繁,尤其大型漏失、恶性漏失多,防漏堵漏难度大,一次堵漏成功率低,处理复杂时间较长,成为安全快速钻井的主要障碍,严重影响了陇东地区的勘探开发速度。早期在陇东地区进行了基于充气钻井的防漏治漏现场试验,充气钻井成功抢钻漏层,在防漏钻进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在抢钻后堵漏、窄密度窗口参数控制、特低地层压力系数地层充气液循环建立等方面还存在一定技术难度。文章通过对陇东地区漏失特点、出水和漏失同存地层的充气钻井技术、漏层封堵技术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提出了适合陇东地区的充气防漏钻井和漏层封堵技术方案,并应用于ZH454井,取得了显著地防漏治漏效果,为陇东地区以及类似地区的防漏治漏提供了新手段,有利于提高恶性漏失区块的勘探开发速度。  相似文献   
5.
试井解释时有时发现,整个测试过程是成功的,没有任何失误,但依据测试的数据得到的压力导数曲线的形态却发生扭曲变形,甚至出现导数曲线超越压力曲线的情况,不能用于解释并计算相关参数。对生产井和探井试井解释分析认为,关井前的开井时间长短是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建议确定真实的开井时间和开井产量,对于低渗、特低渗,不建议使用一关数据解释等。  相似文献   
6.
关井焖井是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中的一个必要环节。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焖井时间的确定主要依靠现场的经验,没有一个可靠的理论依据。另外,对焖井时间与加热带大小影响的认识也比较模糊。应用油藏工程、热传递基本理论剖析了焖井过程中油层和蒸汽的能量变化,推导出确定合理焖井时间的计算公式和焖井结束后加热半径的计算公式。这对重新认识焖井过程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傅波  蹇军  张鹏  刘庆  李洪畅 《石油化工应用》2015,34(2):45-48,64
在小层精细研究、注水结构调整、水驱评价方法、技术适应性等方面目前尚没有形成成熟的技术,距离大庆油田"六分四清"的水平仍有比较大的差距。本文就分层开发历年来所作的工作及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以逐步完善分层开发油藏精细注采调整方法及技术方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对储层地质特征、非均质性以及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最终目是为了研究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及制定相应的挖潜措施,剩余油分布研究最有效的方法是动、静态资料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来在剩余油分布研究课题中取得的成果,总结出了一套较好的研究剩余油分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