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电工技术   3篇
综合类   3篇
化学工业   2篇
金属工艺   1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燃煤发电排放的CO_2在全国排放总量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加剧了温室效应和对生态的影响。鉴于巴黎大会等国际组织的形成的约定,应尽快推动电力行业全面碳减排工作。本文从改性吸附法、化学吸收法和新型复合膜技术三个方面,综述了近几年碳捕集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并分析了各类技术优点和不足。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该领域今后的研究重点,可为碳捕集新技术的研发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CO_2和丙三醇合成丙三醇碳酸酯的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Benson基团贡献法计算了298.15K丙三醇碳酸酯的液态标准摩尔生成焓和标准熵,利用Joback基团贡献法及Sternling-Brown方程计算了丙三醇碳酸酯的液态摩尔等压热容随温度变化的函数关系式。结合文献中的其它热力学数据,计算了由CO2和丙三醇合成丙三醇碳酸酯反应体系中涉及到的反应焓变、吉布斯自由能变和标准平衡常数以及反应压力。结果表明,该反应在热力学上是不可行的,耦合反应是实现该合成过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湿式石灰石/石膏法在火电厂烟气脱硫中广泛应用的同时,其严重的腐蚀问题也成为困扰企业的一个难题。本文阐述了脱硫系统中主要存在的四种腐蚀机理,探讨了各类设备的主要腐蚀类型,并在此基础上补充分析了省却气-气换热器(GGH)的腐蚀情况。对脱硫系统应采取的防腐蚀措施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以硅胶为研究对象,以平衡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固定床CO2吸附的穿透曲线模型,同时分析了CO2吸附的传质动力学,并通过实验手段,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模型的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相一致,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升高温度能促进颗粒内传质速率,但对于流体界膜传质速率和总传质速率影响较小;增加气体流速,CO2的流体界膜的传质速率得到改善,而颗粒内传质速率不随流速的变化而变化,总传质速率得到改善;增加CO2入口浓度,颗粒内部传质速率保持不变,流体界膜的传质速率及总传质速率增加较小。  相似文献   
5.
路网连接度是评价城市路网布局合理性的重要指标.以往研究从静态角度将其定义为路网中路段数与节点数之比.现实生活中,由于路网的不确定性,某些路段在某一时点或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堵塞,造成路网上的路段数和节点数发生变化.本文首先从每条路段只有堵塞和不堵塞两种情况,提出每条路段堵塞为二项分布的动态连接度,其次从总路段数发生变化的角度,提出路网中不发生堵塞总路段数为随机分布的动态连接度,并分别给出了指标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最后结合某市路网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6.
与常规电除尘器相比,低低温电除尘器在节能和环保方面有一定优势。对其实际运行案例进行汇总,并分析了国内外低低温电除尘器的设计烟温差异。酸露点的正确估算对低低温电除尘器烟温设计至关重要,以某电厂600 MW低硫煤燃煤机组为研究对象,采用3种广泛使用的酸露点计算方法,对烟气酸露点温度进行预测,并分析了各方法所得结果的准确性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计算烟气中粉煤灰与SO3质量浓度之比,评价该电厂采用低低温电除尘技术后的设备腐蚀隐患,分析低低温电除尘技术的可用性。对低低温电除尘器入口烟温设计范围提出建议,并分析低低温电除尘器入口烟温长期高于酸露点温度运行的弊端。  相似文献   
7.
对燃烧过程中亚微米颗粒物的形成、排放后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以及控制技术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将来的研究趋势,指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8.
基于前期研究工作,通过同时提高模板分子比例和溶剂中添加甲苯的方法,改性分子印迹吸附剂,并通过N2吸附和红外光谱分析两种实验手段,对吸附剂的孔结构和表面官能团的情况进行了表征,对吸附剂改性前后的CO2的吸附性能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同时提高模板分子比例和添加甲苯溶剂的方法,增加了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胺基团密度,提高了吸附剂的吸附容量。本文同时研究了温度对吸附剂CO2的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增加CO2的吸附容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
燃煤电厂CO2捕集分离技术研究现状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CO2捕集技术是实现我国燃煤电厂CO2减排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结合国内燃煤电站CO2捕集研究现状和示范项目状况,介绍了燃煤电厂CO2捕集的3种主要技术路线,综述了吸收法、吸附法和膜分离3种国际上主要的CO2分离技术机理,并就其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提出了现有分离方法应用于我国燃煤电厂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以丙三醇制备3-氯-1,2-丙二醇(3-CPD)或缩水甘油,再与CO2反应合成丙三醇碳酸酯的间接路线。采用基团贡献法估算了部分物质的热力学函数及等压摩尔热容。利用这些估算结果和文献数据,计算了上述丙三醇衍生物与CO2合成丙三醇碳酸酯反应的焓变、吉布斯自由能变、平衡常数及常温下各反应自发进行所需的压强。结果表明,3-CPD与CO2合成过程常温下很难实现,在298.15 K~538.15 K范围,低温时其平衡常数甚至比丙三醇与CO2直接合成丙三醇碳酸酯反应的平衡常数低得多,高温时则有相同的数量级(10-9),而经缩水甘油的合成路线在热力学上具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