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2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为了搞清影响定1780井区长1油藏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针对产量和含水变化规律,结合油田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了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对产量的影响。运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深入研究了沉积微相、油层发育情况、注采井数比、注采比、井网形式、注水状况等因素对产量变化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①产量变化以递减型为主,反九点井网开发效果优于七点和五点井网;②含水与采出程度变化以近“S”形为主;③影响产量的主控因素为井网形式和注采比。该研究方法对类似油田产量变化规律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温佳霖  安山  张刚  张敏 《辽宁化工》2011,40(9):998-1000
通过岩心观察和测井曲线分析,结合研究区长6油层组的岩性、结构、构造特征、测井资料来研究长6油层组的沉积相,以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其沉积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水下天然堤、分流见湾等4种类型。油气的聚集受沉积微相的控制,研究区长6油层组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是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  相似文献   
3.
根据裂缝性储层裂缝比较发育的特点,将之抽象为平板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压后人工裂缝内以及地层内线性流的数学模型,运用拉普拉斯变换,给出了无因次压后产量。最后根据所建模型,对某些参数作了敏感性分析。储层特征参数(窜流系数、弹性储容比)对产能的影响主要在前期,而人工裂缝参数的影响(缝长、无因次导流能力)贯穿压后整个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