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5篇
  202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高含硫气藏气-固两相多组分数值模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高含硫气藏属于一类特殊高危性气藏,在开发过程中,伴有元素硫的析出、沉积、气相组成变化和沉积硫堆积在孔隙喉道污染地层等特殊现象。一般气藏数值模型没有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基于一般气藏数值模型的数模软件在模拟中不能反映高含硫气藏的开发特性。因此,文章在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假设析出的固态硫不随气流运移,建立三维气-固两相多组分数学模型,利用Carman Kozeny沉积伤害模型描述硫沉积对地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伤害;使用Roberts所提出的硫溶解关系式描述硫在酸气中溶解度变化;应用IMPES方法将数学模型转换为隐式求解压力、显式求解饱和度的数值模型。在模型中,元素硫的质量守恒关系是从“组分”角度来分析的,因为元素硫在单一的气相或固相中不满足质量守恒。该模型能反映高含硫气藏中元素硫的沉积、气藏流体组分随开发的变化以及沉积硫对储层的伤害等  相似文献   
2.
压裂气井支撑剂回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压裂气井支撑剂回流问题,从压裂气井支撑剂回流机理、回流预测方法和回流控制技术三个方面综述压裂气井支撑剂回流研究的进展。提出7种支撑剂回流控制技术,这些技术都是基于增强支撑剂充填层的稳定性,其中表面增强技术和液体树脂技术对支撑裂缝的导流能力无影响,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川东地区含硫气井通常采用地面节流降压、水套炉加热工艺组织气井生产,地面工艺建设延迟了气井投产,冬季地面集输管线时常出现水合物堵塞介绍了含硫气井井下节流技术的优化与改进,并在现场应用14口井,降低了气井井口压力,防治了水合物的形成,从而简化了地面工艺,节省了站场建设投资,经济效益显著。图1表3参3  相似文献   
4.
包覆支撑剂用来控制压裂井返排和生产期间的支撑剂回流。包覆支撑剂上的包覆层在地层条件下固化,将支撑剂胶在一起,阻止普通支撑剂或者地层砂向井筒的运移以达到控制支撑剂的目的。以最优化理论为基础,以压裂施工的净现值为目标函数。以砂量、砂比和施工排量为决策变量,建立了包覆支撑剂控制支撑剂回流优化设计模型。所建立的优化模型为多元非线性规划,采用优化方法——因素交替法求解。对每个单变量,采用均匀分批试验法求得最优值。依次对每个变量进行优选,就可求得局部最优解。该设计模型不依赖于裂缝几何尺寸模型与产能预测模型,可在保证支撑剂回流控制效果的基础上,从经济角度确定最优的包覆支撑剂量、包覆支撑剂段的砂比和包覆支撑剂段的施工排量等施工参数。采用该模型进行了实例计算,求出最优的包覆支撑剂加砂量为8m^3,最优砂比40%,最优施工排量为3m^3·min^-1。计算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对指导现场施工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含硫气藏开发过程中,伴有元素硫的析出沉积、气相组成变化和沉积的硫堆积在孔隙喉道污染地层等特殊现象,其中硫沉积是影响高含硫气藏开发的重要原因。在分析硫微粒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和滞留的基础上,引入宏观气固流体力学中描述颗粒在气体中运移的流体力学模型,建立了硫微粒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沉积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硫微粒的产生、在气流中的悬浮运移以及在孔隙表面的沉淀、吸附等。  相似文献   
6.
气举排水采气在川东石炭系气藏治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举排水采气在川东石炭系气藏治水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且取得了保护气藏、延长气井无水采气期和提高采收率的良好效果。在对天东90井和池27井高压排水采气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排水采气工艺在应用于川东石炭系气藏治水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为其他气井的排水采气提供了经验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川东气田多属于中高含硫气田,处于气田开发后期,大都气水同产,且含H2S、C O2等腐蚀介质,井下腐蚀环境复杂,油管腐蚀较严重,导致井下复杂、甚至气井报废。油管腐蚀检测技术能直观反映管壁腐蚀、结垢、穿孔的位置和状况,可评估气井风险及时安排修井,避免事故,节约成本,为修井方案的制定提供最直接的依据,同时为井下腐蚀控制、安全生产、井筒完整性管理等提供数据支持。本文重点介绍油管腐蚀检测技术在川东气田的应用情况,为同类型气田的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