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篇
能源动力   1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自动化技术   5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随着油田自动化、数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第七采油厂大部分站库已实现通过PLC测控系统采集、显示站内生产流程上的参数,如温度、压力、液位等,以及控制电动阀的启停。但仍有部分站库和岗位由于无电动阀、控制系统设计缺陷等原因,均采用手动控制,未实现闭环智能控制,需由岗位人员手动调节阀门开关、电机转速等操作。为此,提出闭环智能控制技术的探讨,通过PLC测控系统、触摸屏、现场电动阀、变频器的结合应用,实现岗位生产流程的闭环自动控制,提高了站内自动化水平,减轻了岗位员工的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2.
1953——1962年,从五个杂交组合中选出九个新的抗锈小麦良种,一般都高度抗现行秆锈菌流行小种,并抗叶锈和根腐病;多数为中早熟,较耐干旱和瘠薄,适于机械脱粒;产量一般均超过或接近对照品种甘肃96和明尼2761,其中以免字52和免字51较为显著。初步看出免字49、51和52适于辽沈麦区,免字37、66适于辽北地区,免字86、87适于吉林白城子地区。  相似文献   
3.
目前油田普遍应用的常规游梁式抽油机存在平衡性能相对较差、启动扭矩大,使用大功率拖动电动机、耗能较高等问题,通过应用下偏杠铃复合平衡技术对常规抽油机进行了节能技术改造.原来的曲柄平衡方式变为曲柄与下偏杠铃的复合平衡方式,削减了抽油机峰值扭矩,降低了电动机消耗功率,有效改善了抽油机平衡效果,平均节电率达到20.56%.在不改变原机结构前提下,安装方便,投入成本较低,十型机改造的节电总体效果高于六型机.  相似文献   
4.
5.
细辛菌核疫病的主要侵染来源是菌丝体。在自然条件下菌核则难以直接萌发和侵染。此菌的子囊孢子致病力很弱,构成初侵来源的可能性极小。病菌以穿透方式侵入,潜育期一般为22~48小时左右。病菌的侵染力以新生菌丝体最强;老化菌丝体较弱;形成白色菌核后则难于侵染。室内接种试验结果,侵染的起点温度为1℃±,适温为10℃左右,24℃±为侵染的临界高温,27℃以上基本不能侵染。低温(10℃左右),侵染性菌丝生长旺盛,休眠体—菌核产生的少而慢,高温 (18℃以上) 菌核产生的多而快。侵染及发病与细辛苗龄无相关性。病菌从根、茎、叶均可侵入,以伤口侵入稍快。病害的传染来源主要为带有菌丝体的病苗、病土、病种等等。田间发病规律为,首先出现中心病株,进而产生中心病点、中心病床,再经传播形成较大的中心病区。在自然传播中,农事操作等人为活动往往起着重要作用。病害基本上不能借空气传播,扩展速度较慢。但形成病田之后整个耕层被病菌占据,很难防治。由于病菌在较低的温度下旺盛活动,田间发病大致分为:春季发病期、初夏扩展期、盛夏中止期、秋季发病期和冬季休眠期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一、氩弧焊技术的应用概况锅炉和压力容器制造时,经常会碰到管子的拼接以及管子与法兰、端盖的对接焊缝(如图1),在焊接工艺上,我们采用过两种工艺方案,一种是单面手工电弧焊,一种是改变焊  相似文献   
7.
人参黑斑病可使参根减产0.4~1.6倍;重者达10倍以上。人参黑斑病菌Alternaria panax whetz.原取名西洋参;经测定辽宁的分主孢子尺度明显偏大。接种和调查29种杂草,在参场内未见其它奇主.分生孢子萌发的起点温度为1℃±;最适为20~25℃。孢子以在人参叶汁、1%糖水、露水和饱和湿度下萌芽率最高:在蒸馏水、自来水中萌芽率最低;土壤对孢子萌发有强烈抑制作用。病害的侵染来源是分生孢子,以穿透方式侵入,潜育期24~48小时,接种3~6天产生孢子,且病部可反复多次产生,每平方厘米病叶可产孢4,107~51,120个;越冬病叶也可再次产生孢子和造成侵染。孢子没有休眠期,随时可以萌发侵染,但不能为害木质化的茎秆。黑斑病具有小区内局部流行特点。孢子体形大,浮动传播较差,田间菌源的多少与发病成正相关。据辽宁的气象条件,人参产区是黑斑病的长发区。  相似文献   
8.
细辛菌核疫病是随着细辛人工扩大栽培而出现的一个新问题。此病在辽宁省的新宾、凤城、宽甸、桓仁、本溪、丹东市郊区和吉林省等局部地区均有发生。病害发生在植株的地下和地上各个部分,诱致根腐、芽腐、苗腐、叶腐、柄腐和果腐等症状,最后使全株腐烂死亡。病害由细辛核盘菌,Sclerotinia asari 侵害所致。病菌具有无性与有性两个世代。在田间自然情况下,无性世代的菌丝体是主要的侵染源,多次试验重复,由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的机率较低,子囊孢子致病力很弱。细辛核盘菌生长温度范围为0~27℃,至28℃以上基本上不能生长,32℃经24小时即死亡。适温条件为7~15℃。病菌在PDA上可以生长,但致病力似有减弱现象,用胡萝卜切块培养具有复壮作用。病菌寄主范围较窄,目前仅知对细聿具有高度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9.
细辛核盘菌 Sclerotinia asari Wu et C.R.Wang.在罹病细辛的地上部及整个根部可以形成大量茵核;这些菌核能否直接萌发侵染或形成有性世代借空气传播。这是病害侵染循环中的中心问题。试验结果表明:细辛核盘菌的菌核在自然条件下难以直接萌生菌丝体而发生侵染;而它的主要萌发形式是产生子囊盘,由于子囊盘的产生对湿度条件要求比较严格,因此其萌发机率较低,而且其子囊孢子因受树叶阻隔,也不易放射传播。菌核可在春秋两季萌发,但秋后因天气寒冷,只能形成子囊盘柄,不能出土,春季子囊盘出土起始于4月15~20日,终止于5月20日左右。子囊孢子放射起始于4月26日,终止于5月19日。子囊孢子的寿命为48小时至33天,子囊孢子以在细辛汁液中最易萌发,并只能从叶部伤口侵入,致病力较弱,构成初侵来源的可能性极小。如果排除有性世代的空气传播,细辛菌核疫病则应确定为捡疫性病害。根据 Adams 和 Ayers(1979)报道,有许多 Sclerotinia SPP 的子囊孢子可以藉风力传播而产生侵染,杨新美(1961)、H.J.Willetts et J.A.—L Wong(1980)等也报道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的主要侵染来源是子囊孢子;而 S.minor的菌核可直接萌发侵染致病。细辛核盘菌能够在病田中产生大量菌核,但它究竟能否萌发产生侵染或产生子囊孢子借空气传播,这是病害侵染循环中的一个中心问题。为弄清这个问题,作者从1979~1984年对细辛核盘菌菌核的萌发、有性世代的产生及其侵染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报道这方面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