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石油天然气   6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针对以往在广义水驱曲线分析中杂乱零散的缺陷,通过引进t模型构建一个能使该分析系统化的基础框架.在定性描述t模型应用于水驱曲线分析的可行性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分析了参数k、n对模型性质的影响,揭示出t模型与水驱曲线之间的耦合关系.把讨论结果与广义水驱曲线的定义相结合,将t模型作为水驱曲线系统化分析的理论框架,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推导出一系列包括两种比较经典类型的广义水驱特征曲线,从而达到了系统化分析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东风港油田沙四上亚段岩性复杂、测井数据采集时间跨度长,根据原始测井响应特征无法高效识别储层,地震反演工作难以展开.通过对东风港油田沙四上亚段建立测井精细处理及纵波阻抗精细重构的方法,构建了具有全区一致性、能够将不同物源的储层和非储层良好区分的纵波阻抗曲线,同时基于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分析优选反演方法.结果表明:研究区沙四...  相似文献   
3.
对选择性吸附的机理进行分析,认为储集岩和原油之间的选择性吸附机理可归结为储集岩矿物与原油极性组分间化学键力的形成。同时对选择性吸附所带来的宏观及微观地质效应进行总结,认为储层润湿性反转主要由非烃、沥青质与矿物之间的选择性吸附引起,而选择性吸附对有机包裹体的形成及组分的影响表现为:一方面导致油包裹体相对富集极性有机化合物,使得被封存在包裹体中的原油组分并不能完全反映同期同源的原油组分;另一方面被选择性吸附到石英表面的有机酸可以溶蚀石英表面促使孔洞产生和裂隙扩大,从而有利于有机包裹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王月蕾 《特种油气藏》2013,20(2):48-51,153
车排子地区沙一段l砂组储层较薄且结构复杂,受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影响难以直接识别与描述基于保幅纯渡数据,尝试以均方根属性描述储层分布范围,以振幅平方差属性描述有利储层的发育范围同时,结合属性独立性分析与储层厚度一属性相关性分析,优选出多个敏感属性进行储层厚度模型回归,对研究区的有利储层空间展布进行了精细刻画预测结果认为,研究区存在东北、西北、西南3个可识别的物源受其影响,沙一段l砂组储层厚度主体自南北向中间逐渐减薄,且平面上存在大面积不同物源砂体的交汇区,造成研究区沉积、储层岩性及组分变化较快。  相似文献   
5.
对90块砂岩流体包裹体样品系统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下白垩统存在大量沥青和烃类包裹体,这些证据可以追踪盆地内油气的运移聚集和成藏过程。利用荧光观察确定包裹体类型主要有4种:气液两相油包裹体;纯气相包裹体;油-沥青两相包裹体;盐水包裹体。依据油包裹体荧光性质(荧光颜色、主峰波长和QF535),结合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埋藏史投影方法,确定雅沙隆起下白垩统有1期3幕油充注:第1幕12~5Ma、第2幕5~2Ma、第3幕2~0Ma;通过油包裹体与油源层原油的荧光光谱对比,判定第1幕和第2幕为陆相油源充注,第3幕为海相油源充注。海相充注的油成熟度较陆相低,充注时间晚。成藏期为喜马拉雅中-晚期,且表现出连续、快速充注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白垩系-古近系油气成藏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人对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成藏过程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多种成藏模式,但是成藏期次和时间的厘定多建立在对成藏条件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缺乏直接手段,同时,未根据该区不同来源油气运移的差异,建立不同的输导模式。为此,运用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方法,对26口井177块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了分析,结合该区烃源岩生排烃史、热演化史和输导体系研究成果,探讨其油气成藏过程。结果表明:①在多期构造运动叠加的特殊背景下,该区普遍发育“断接式”输导体系,这种输导类型不仅解决了该区油气的垂向输导,同时对于次生油气藏的形成也具有积极的意义;②该区存在3期油气充注,分别为距今14~5 Ma、5~2 Ma和2~0 Ma,且以第2期为主;③主要成藏期为喜马拉雅中-晚期,成藏时期相对较晚,且表现出连续、快速充注成藏特点。成藏史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油气的充注成藏与烃源岩生排烃史、圈闭及其封盖条件和“断接式”输导性能等成藏控制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具有较好的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