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石油天然气   1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非均质厚油层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双河油田非均质厚油层特高含水期的主要开发特征,从揭示厚油层层内结构、剩余油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入手,通过厚层层内三维定量化精细描述,精细数值模拟和全方位评价,认识非均质厚油层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富集部位、类型及形式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气井稳产期单井平均产能和无阻流量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单点测试计算无阻流量方法,导出了计算凝析气井产能经验公式。实测计算结果和传统试井分析方法计算结果吻合较好。方法简单实用,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3.
拆离滑脱构造与含油气盆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伸展体制下的拆离滑脱的构造概念及大陆伸展模式,以渤海湾第三纪断陷盆地,焉者中生代盆地为例,探讨了大陆伸展过程中,拆离滑脱的构造对盆地形成,沉积建造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最后指出国际地学界有关盆地研究的动向。已由传统的构造、沉积分析、逐步转向地球动力学、热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春光油田新近系沙湾组主力生产层段为曲流河沉积,古河道频繁迁移改道,形成了砂体横向尖灭快及纵向叠置复杂的空间分布特点,砂体内部结构特征刻画已成为精细挖潜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井网密度小给储集层构型表征带来了较大难度。以地震和测井资料为基础,综合现代沉积特征,在“砂中找泥”思路指导下,利用地震沉积学地层切片技术对沙湾组曲流河储集层进行了多级次精细构型解剖。研究认为,废弃河道沉积、河道高程差异以及河道间细粒沉积可作为单一河道边界的典型区分标志。研究区内平面上共发育8个点坝,点坝砂体垂向上呈多期侧叠式分布,侧积层泥岩发育。各点坝内部侧积体的规模、倾向、倾角和水平间距经由现代沉积定量分析得以表征。研究区整体为多条同体不同期河道迁移改道叠加形成的大面积复合点坝沉积,为油田后期单砂体剩余油的进一步挖潜提供了理论依据,亦丰富了稀井区储集层构型及单砂体定量表征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伸展体制下的拆离滑脱构造概念及大陆伸展模式。以渤海湾第三纪断陷盆地、焉者中生代盆地为例,探讨了大陆伸展过程中,拆离滑脱构造对盆地形成、沉积建造、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最后指出国际地学界有关盆地研究动向,已由传统的构造、沉积分析,逐步转向地球动力学、热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6.
针对双河油田非均质厚油层特高含水期的主要开发特征,从揭示厚油层层内结构、剩余油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入手,通过厚层层内三维定量化精细描述、精细数值模拟和全方位评价,认识非均质原油层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富集部位、类型及形成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7.
西北非克拉通边缘盆地群受古特第斯和新特第斯洋的开启和关闭影响,形成了油气富集的古生代含油气系统。文中系统解剖该含油气系统的基本地质要素及地质作用,研究了该含油气系统的特征及演化规律,明确了各沉积盆地未来的勘探方向,对我国各大油公司开拓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SEC上市油气储量评估中已开发储量的评估常用的是递减曲线法,主要应用于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经济可采储量的评估.通过递减曲线法在王集油田的应用分析认为,对于开发中后期的油田,在应用递减曲线法进行评估时,应根据油气田已有的开发生产规律和目前所处开发阶段,合理选择产量递减曲线类型和递减率,使其符合目前开发阶段油田实际开发趋势,达到评估结果客观、准确.   相似文献   
9.
河南油田聚合物驱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河南油田针对油藏规模小、井网不规划、储层非均质严重、油藏温度高、水驱采出程度高等特点。通过对合理流度比控制技术、产品评价优选与粘度稳定技术、井网调整技术和全过程调剖技术等关键技术的攻关,形成了适合河南油田油藏特点的高温厚油层聚合物驱油技术。从"九五"开始到2007年底,先后在15个区块实施聚合物驱,已累注聚合物干粉30 256 t,累积增油108×10~4 t,根据已转后续水驱6个区块计算,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6.05个百分点,吨聚合物增油71.0 t。聚合物驱产油量占河南东部稀油产量的31%,有效地抑制了特高含水期老油田的产量递减,为河南油田的产量稳定作出了显著贡献。  相似文献   
10.
双河油田始新统核桃园组Ⅳ1-3层系具有高温和中高渗的特点,聚合物驱后进入特高含水阶段,需要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兼具扩大波及体积和提高洗油效率的作用,可以有效调整剖面,控水增油。基于黏弹性和界面活性,研究了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的长期热稳定性,利用单根岩心研究其注入性和运移方式,利用双管并联岩心驱替实验评价其驱油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为黏弹性复合体系,弹性占主导地位。其黏度较聚合物驱油体系高58%~197%,弹性模量较聚合物驱油体系高67%~227%。界面张力处于10-3 mN/m数量级,具有良好的洗油作用。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具有良好的长期热稳定性,老化180 d后,黏度和弹性模量保留率超过100%,界面张力仍处于10-3 mN/m数量级。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注入性好,能够在高强度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16.93%。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的运移方式为运移、堆积、封堵、变形通过,通过启动低渗区被毛细管力束缚的剩余油,使油相饱和度显著降低。将非均相复合驱的应用范围从低温、高孔高渗疏松油藏拓展到了高温、中高渗胶结油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