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2篇
石油天然气   2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裂缝周边脱砂带对裂缝扩展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脱砂压裂过程中,裂缝周边一旦形成砂桥,裂缝会在周边法向(缝长和缝高方向)停止增长,而缝宽则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并形成相对意义上的“短宽裂缝”。从岩石造缝机理、流体力学和渗流力学的角度探讨了裂缝周边脱砂带对缝长和缝高的控制作用,并对“脱砂质量”问题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压裂工艺原理和酸化机理来讨论不同压裂酸化工艺方法对不同油层条件的适应性,以便在特定的油层条件下,能选择最合适的工艺措施,实现措施成本相对较低、油水井增产增注效果较好和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压裂酸化技术对地层条件的适应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4.
如何确定地面泵注各段携砂液的用量及其砂比与裂缝闭合后各支撑缝段支撑状况的相互关系,是压裂设计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在K·G·诺尔特(Nolte)?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简单而又比较准确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针对老河口油田馆陶组疏松砂岩油藏砂体含油面积小、物性条件变化较大、部分井泥质含量高、供液能力差、防砂后降产幅度大的问题,开展了适度防砂技术研究。通过系统的室内实验评价和防砂工艺的解剖分析研究,重新优选了陶粒作为防砂介质,改进了防砂器材和防砂工艺,现场应用获得了明显的防砂增产效果。该项技术改进不仅可以继续指导老河口油田的防砂工作,对其他油田的防砂也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国内压裂酸化软件的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近几年国内压裂到化软件的研究开发状况,分述了压裂软件。酸化软件及酸压设计软件的现状及发展概况,探讨了某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介绍了压裂酸化软件技术的发展,并对这方面的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7.
桩西采油厂桩66及桩104等区块属于高温低渗储层,水井以分层注水居多,这类储层的粘土矿物含量较高(8%左右)且粘土矿物中水敏性矿物伊蒙混层含量较高,存在水敏现象。水井常规酸化后虽能够解除近井地带污染,但无法消除因粘土膨胀造成的油层伤害,初期效果虽好,但注水压力上升快,有效期短。本文筛选了多种防膨剂,优选出了有机小阳离子聚季胺盐类防膨剂,并对现场参数进行了优化,现场应用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谢桂学 《石油机械》2013,41(1):85-89
根据抽油杆柱的约束条件和井斜角、方位角的变化等边界条件,充分考虑浮力、惯性力等附加作用力的影响,建立了大斜度井抽油杆的三维受力模型,研究了模型求解的边界条件及计算方法。应用VB语言编写计算程序,并在老168-斜56井进行实例计算,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的误差在10%以内,可满足工程要求。分析结果表明,在定向大斜度井中,抽油杆在井眼轨迹增斜段及狗腿处所受的支撑力、摩擦力较大,会造成局部应力集中;由于上冲程轴向力比下冲程大,轴向力分解出的支撑力、支撑力产生的摩擦力也比下冲程大,下冲程在中和点以下,抽油杆受压而可能发生弯曲失稳。因此,在增斜段、狗腿处及中和点以下需重点采取防偏磨、防弯曲失稳措施。  相似文献   
9.
利用压裂油井产能预测模型 ,研究了无因次裂缝导流能力对缝内流量分布规律及地层流体流入井底流动模式的影响。裂缝参数分析结果表明 ,对于渗透率大于 1× 10 -3 μm2 的地层 ,常规压裂所获得的无因次裂缝导流能力普遍偏小 ,没有发挥裂缝应有的导流作用 ,影响了压裂效果。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对低渗透地层实施脱砂压裂 ,能限制缝长 ,提高裂缝的导流能力  相似文献   
10.
谢桂学 《钻采工艺》2013,36(5):64-66
压裂增产增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是地层流体的双线性流动模式。但是研究发现,多数情况下的实际流动状况和理论模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为此需要对传统的压裂方案优化原则和效果分析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压后生产中缝内流体流量分布规律,得到不同条件的低渗透地层压裂后流体的实际流动模式。在此基础上,对完井方式、压裂优化原则和油层保护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新的观点。结果表明低渗透地层压裂后流体的实际流动模式为介于径向流与双线性流之间的复合流动模式。随着渗透率的增大,径向流成分增多,双线性流成分减少。裸眼完井方式压裂效果明显好于套管射孔压裂效果。对不同低渗透地层应该采取不 同的压裂优化原则,对于超低渗透和部分特低渗透地层,应尽量实现较大的缝长规模;对常规低渗透和中低渗透地层,应追求较高的无量纲裂缝导流能力。该结果通过现场试验井例加以验证,对压裂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现场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