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石油天然气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珠江口盆地陆丰南地区文五段水层在测录井响应特征上与油层十分接近,增加了流体识别难度。为明确文五段地层水化学特征及流体成因,对LA-1dSa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和文五段水体环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文五段地层水矿化度为5 038~6 944 mg/L,钠氯系数较低、脱硫系数小、变质系数和钙镁系数极高,源于陆相原始沉积水,表现出轻微富Ca2+、贫Mg2+、略微贫Na+的特点,属于氯化钙IV型水,指示地层封闭性好,处于交替停滞带,有利于油气的聚集与保存。(2)低矿化度特征与本区裂陷湖盆演化密切相关:裂陷期陆相湖盆决定原始地层水为淡水;裂陷高峰期文四段区域性厚层泥岩的发育控制文五段地层形成相对封闭的水体环境,阻碍了深浅地层水的交替作用,影响水体向矿化度增大的演化进程;埋藏期文四段泥岩压实排水和黏土矿物脱水作用进一步淡化文五段地层水。受淡化程度、成岩作用及后期水体交互作用差异性影响,形成文五段现今地层水矿化度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
晚始新世珠江口盆地由裂陷阶段逐渐过渡到裂后阶段,同期沉积的恩平组记录了构造—沉积转换的构造变革和沉积演化过程,备受关注。以陆丰凹陷为例,基于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理论与技术,结合地震相特征、岩电特征、沉积旋回特征,识别出恩平组内部存在一个全区可追踪对比的构造沉积转换面——T72界面,探讨了该界面的地质意义。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在恩平组裂陷幕开始发生构造—沉积转换,以T72为分界面,断裂活动由南向北规律性迁移,沉降中心、断陷的萎缩与消亡具有自南向北逐步变新、逐步演化的特征;②沉积环境由半封闭逐渐转变为开放状态,沉积物源供给方式由盆内多物源近距离供给向盆外大水系远距离供给转变;③惠州11洼为下恩平期的沉降中心,发育滨浅湖—半深湖相烃源岩,是潜在的富烃洼陷。  相似文献   
3.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历经40年勘探,发现了10余个商业油藏,其中大多数油藏分布于生烃中心15 km范围内,而远源目标的成藏主控因素复杂,取得勘探发现的难度较大。陆丰12-A油田与其生烃洼陷陆丰15洼的水平距离长达28 km,是迄今为止陆丰地区已知的油气运移距离最远的、主力油层全充满的商业性油藏。通过构造、沉积、成藏综合分析,对陆丰12-A油田的成藏模式进行解剖,研究表明,在油气运移路径上“油源断裂-构造脊-致密盖层”耦合关系好,使油气得以长距离运聚成藏。其中,成藏期活动的油源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关键,古隆起与构造脊是油气侧向汇聚的有利方向,稳定分布的致密盖层是油气远源成藏的保障。该油田的发现大大拓展了陆丰凹陷的勘探边界,对其长距离运聚成藏的研究在陆相盆地远源勘探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利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和最新钻井资料,对珠江口盆地陆丰13洼陷中央背斜带的古近系地质结构及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陆丰13洼陷中央背斜带发育上、下2个变形层,其上变形层发育"拱张地堑系",下变形层主要发育岩浆底辟构造和塑性岩层流动变形。中央背斜带的形成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块断抬斜阶段、雏形阶段、强化阶段和定型阶段共4个阶段。中央背斜带地质结构及构造演化对古近系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古近系双层地质结构有利于构造圈闭及构造-地层、构造-岩性等复合圈闭的发育;古构造高部位是重要的油气汇聚指向区,重力滑动断裂是油气发生垂向运移的主要输导体系;构造演化还控制了文昌组有利储层的形成及分布。  相似文献   
5.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陡坡带高速灰岩分布广泛,强烈速度差异造成的强反射系数界面极易形成多次波,严重影响了地震资料中深层信噪比和斜坡带、扇体等地质体的成像效果,给后续的解释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本地区多次波能量强、类型复杂,运用常规的多次波压制方法很难较好地进行压制。因此提出使用组合多次波压制技术,首先采用DWD方法压制短周期海底多次波,然后使用SRME方法压制与海底无关的长周期多次波,接着使用ISIMP技术针对性地处理层间多次波,最后运用高精度拉东变换压制剩余的多次波。处理结果表明,DWD+SRME+ISIMP+高精度拉东变换的组合多次波压制技术能很好地压制陆丰凹陷陡坡带的复杂多次波,有效地提高了中深层的信噪比和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6.
基于岩心、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研究了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始新统恩平组辫状河三角洲类型、沉积特征和演化规律。钻井、测井曲线和地震反射终止关系研究表明,陆丰凹陷恩平组可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分别为ESQ1、ESQ2、ESQ3和ESQ4),发育了S型前积、斜交前积、叠瓦前积和隐性前积4类辫状河三角洲体系,其具体特征如下:①S型前积型三角洲具有典型的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三层结构,岩性以粗砂岩-细砂岩为主,含砂率为35%~65%,地震地貌响应表现为面积小于100 km2的朵叶状,主要发育于ESQ1和ESQ2时期;②斜交前积型三角洲仅包括前积层和底积层两层结构,岩性以砾岩和粗砂岩为主(偶含火山碎屑岩),含砂率为55%~75%,在地震地貌上表现为伸长状的朵叶体,面积可达200 km2,发育于ESQ1和ESQ2时期;③叠瓦前积型三角洲在地震剖面显示为低角度的叠瓦前积反射结构,岩性以粗砂岩为主,含砂率为50%~72%,地震地貌响应为面积大的朵状和树枝状(面积为250~700 km2),主要分布于ESQ3层序;④隐性前积型三角洲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亚平行结构或不明显的叠瓦状前积,岩性为中-细砂岩夹薄层的煤层或杂色泥岩,含砂率为30%~58%,地震地貌以振幅分带的河道状为特征,展布面积可达900 km2,仅识别于ESQ4层序。从S型前积到隐性前积三角洲,湖盆水体逐渐变浅(由120~180 m到10~30 m),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比值(A/S)逐步趋近于0。研究区发育的4种类型的三角洲地震反射结构、沉积特征和地震地貌响应变化,是湖盆由鼎盛到消亡演变过程中水体变化和A/S比值的综合反映。该研究成果为陆相湖盆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和分布演化提供了新的实例,也可为其他湖盆三角洲研究提供类比和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