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石油天然气   2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1 前言浊流的折射和反射已被引用来解释现代和古代深海海盆中沉积物(Van Andel 等,1969);这些浊流已在水槽实验中进行模拟(Pantin 等,1987;等),提出了浊流向上坡流动的机理,沉积在西赤道大西洋西阿拉海隆(Damth 等,1979),地中海海岭的北侧(Cita 等,1984),巴巴多斯加增生柱前缘附近的蒂布龙海隆(Dolan 等,1989),中美洲海沟的外坡  相似文献   
2.
出版了白垩纪诸阶的重建图,作为白垩纪古地理和大洋与大陆资料的基础图。利用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确定白垩纪板块对北美的相对旋转。海底扩张史是根据相对旋转求得的。此扩张史与深海钻探计划的资料一致。古经度线是按平均古地磁极的位置推算的。虽然仍有许多地方尚有争议,但本文提出的重建显然比先前的重建更为完整。  相似文献   
3.
前言北海是一个古生代至全新世的多阶段裂谷盆地,位于西北欧洲克拉通地块内。通过勘探中大量钻探工作获得了该重要油气省较完整的构造和地层资料。可是,关于岩石圈和地壳运动过程对这地区沉降所起的作用存在较大争议。一派的观点认为,北海的沉降主要受某种形式地壳拉张的响应(Beach等,1986)。可是,另一派,据大量反射地震资料认为横跨北海不存在地壳拉张(Ziegler,1983)。  相似文献   
4.
<正> 1 前言地层命名应具备下列特性:(1) 广泛用于各种规模的不同地质背景,并在岩石描述中体现不同的术语;(2) 可灵活地与新概念结合;(3) 能被一般工作者和专家用于描述、绘图和解释沉积岩;(4) 能使对物质的客观描述和主观解释分开。我们工作的解释阶段通常会改变大多数似乎得到一时流行的术语。例如,许多人不忘的地槽复杂分类,现在大多数已被放弃,包括正地槽、优地槽、冒地槽,大陆边缘地槽,外地  相似文献   
5.
前言长期以来,边缘海的地质发展是热烈研究的课题。这些边缘海起因于俯冲带-岛弧-弧后扩张盆地复合体的活动。它包含捕入的边缘海残余和毗邻板块的断块 (Uyeda等,1972;Karig,1975)。就某些海来说,尤其本文中所研究的菲律宾海,地球动力事牛的一般顺序已被确定 (Hussong等,1981)。可是,虽然推测有碰撞和板块运移方向变化,但仍不清楚在  相似文献   
6.
<正> 1992年3月,ODP第143航次开始了对西太平洋海底平顶山发育和白垩纪期间气候变化型式研究的首期考察。钻探和采集了浅水灰岩和下伏的玄武岩,以及自海底平顶山沉没以来覆盖在它们之上的深海软泥盖层。该航次主要在中太平洋海底山內钻探两座海底平顶山。海平面升降与全球气候变化和层序地层学的对比关系是目前重要的研究课题。浅水碳酸盐岩台地是探索小范围相对海平面变化的理想环境。白垩纪碳酸盐岩台地使人感兴趣,因为它们提供了地球可能没有大陆冰川作用时的地质记录。欧洲,亚洲和美洲的许多大陆白垩纪台  相似文献   
7.
前言东亚是研究地壳断块增生的理想天然场所。古地磁学是有效地确定相对运动量的主要手段之一。尽管古地磁研究数量迅速增加,但至今关于一些大断块,例如西伯利亚,华北或华南断块还没有足够而可靠的显生宇数据(Lin 等,1985)。虽然对西伯利亚(即欧亚)断块和中国断块之间古磁极差异的解释仍然不一致(Full 等,1987),但晚中生代的研究结果是充分的,并对于侏罗纪和更年青年代取得较一致的意见。朝鲜习惯上被认为是华北断块(中朝)的一部分,在东亚的任何构造分析中因朝鲜而造成了更多的不确定性。然而,在现在许  相似文献   
8.
<正> 1 引言 过去15年期间层序地层学概念的普及巳给地质界带来强有力的新方法,以使用这些新方法来预测沉积层的产况和形状。这种对时序关系的日趋重视已明显地提高了关于滨海和浅海相地层的高分辨地层的了解。现在许多研究表明,海相沉积相的产况和形状与他们在层序中  相似文献   
9.
大陆裂谷作用通常持续几千万年。由于地壳和/或岩石圈(地壳加上地幔)的颈缩,裂谷作用引起地表的垂直运动。因此,地质年代表中的拉张作用和岩石圈变形反映在地层记录中。 Mckenzie(1978)把裂谷作用期间的拉张构造与岩石圈冷却引起的裂谷后沉降联系在一起,从而加速了裂谷作用的研究。他的模式首次应用于弧后拉张并圆满地解释了被动大陆边缘和陆内盆地的演化;然而,对弧内裂谷作用和内陆裂谷作用之间的差异很少考虑。内陆裂谷作用能够阐明大陆岩石圈热机制的特性,而对于大陆岩石圈不能简单地应用刚性体模型。  相似文献   
10.
西北太平洋盆地高频(3.5和12千赫)音响测深剖面上所记录到的海底回波可划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其中四种与沉积作用有关。最广泛记录到的两种回波类型大致与最上部海底沉积物类型有关:Ⅰ型(A和B)回波(清晰而连续的平行浅层反射)通常是在沉积物由具火山灰夹层的硅质软泥构成的盆地西北部记录到的。而Ⅱ型回波(顶部10至20米清晰而连续的浅层反射和其下半透射的不连续浅层反射)则是夹燧石层的褐(红)色粘土为主的盆地东南部的特征。Ⅲ型回波的特点是不整合的,迁移的或截切的浅层反射,偶尔是规则的重复双曲线回波带;它们代表估计可能即太平洋底层水(下面简称PBW)的温盐合成底流(即等深流)的流动所造成的侵蚀—沉积床底形态。产生Ⅲ型回波的地区大都面积较局限并分布于海山,海脊以及能提高局部洋流流速的其它地形隆起的麓部。少数Ⅲ型回波反射带亦呈区域性展布。例如,有一片宽阔的Ⅲ型回波区沿北太平洋盆地的南部边界分布,PBW从南面流经很宽的地形间隙在该处进入北太平洋,另一宽广的Ⅲ型回波区则在皇帝海山链以西。Ⅲ型回波所指示的沉积物改造幕的地质时代和延续时间还不清楚。水文测量和海底照相结果表明目前在整个盆地中仅有微弱的或停滞的PBW水流。可能大部分沉积物改造发生在大洋水团循环比现在快的更新世和较老冰期期间。Ⅳ型回波是局部的小型(<5至25公里)滑塌—碎屑流沉积物所产生的延时波,不相干波,或模糊回波。这些沉积物常见于极平缓的海丘(幅度小于100米)的底部。这类沉积物大都出现在硅质沉积物分布区(Ⅰ型回波)。显然,这些沉积的物性反映了它们是比较不稳定的,因此,比褐色粘土更易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