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1篇
化学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4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针对开发后期流体运动规律及储集层内部剩余油分布复杂的问题,以渤海Q油田馆陶油组砂质辫状河储集层为例,根据落淤层分布样式,建立机理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及油藏工程方法,从横向、垂向2个方面定量研究了储层构型模式对流体运动的控制作用,得到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模式控制系数的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模式的横向控制作用随着落淤层的厚度、落淤层水平宽度、落淤层频率、地层倾角的增加而变强。当落淤层厚度大于10m,且落淤层垂向渗透率小于100×10-3μm2时,落淤层对流体的垂向控制作用较强,完全抑制了底水能量,不具备提液潜力;当馆陶油组落淤层厚度小于1m,垂向渗透率大于100×10-3μm2时,落淤层在垂向上对油井生产无影响,无法抑制底水能量,容易形成底水锥进。该研究对掌握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增产挖潜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油田开发后期综合调整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2.
通过调研,结合JZS油田变质岩潜山储层特点,提出了JZS油田潜山储集类型划分标准。根据压汞曲线反映的储集空间渗流特点,并通过计算,确定JZS油田潜山储集类型为孔隙-裂缝型。应用表明,该方法简便可靠,能为油田开发井型选取和井网部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由于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渗透率低,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应力敏感导致渗透率的变化均不能忽略,且裂缝性储层具有裂缝和基质双重介质,本文考虑二次梯度项和介质变形对渗流方程的影响,推导并建立了低渗透双重变形介质油藏试井解释模型,采用差分方法进行求解,以渤海B油田裂缝性油藏为例,进行试井解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模型的非线性化问题,可采用无因次化和拉普拉斯变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线性化处理,再求解。且采用模型绘制的压力动态曲线特征符合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渗流特征,对同类油田试井解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孤岛运行的微电网中,分布式电源(DG)以并联方式运行,在其等效线路阻抗不匹配的情况下,传统的下垂控制难以按无功功率-电压的下垂方式对无功功率进行合理分配。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线路辨识的改进下垂控制来消除无功功率分配的偏差。首先,详细分析了线路参数对传统下垂控制效果的影响;其次,针对单个分布式电源,构建了基于本地信号的线路观测环节,以对分布式电源的连接等效线路阻抗进行精确辨识,并在传统下垂控制中基于线路辨识结果加入了电压补偿项,使它在等效线路阻抗不匹配时,仍能保持无功功率的合理分配;最后,将提出的改进下垂控制策略应用于一个典型的微电网系统,并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在多工况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主动线路观测器可基于本地信号较精确地辨识出等效线路阻抗的实际值,基于该线路辨识结果,可有效对DG等效连接线路的不匹配电压降进行补偿,从而实现无功功率的合理分配;该改进方案无需依靠实时通信系统交换各DG源间的信息,也不需要利用中央控制器发送同步信号来保持改进控制启动的同步性。研究结果证明了所提改进下垂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海上油田普遍采用水平井高速开发,开发特征与陆地油田存在一定差异.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中规定的采收率经验公式主要以陆地油田为样本点,在海上油田适用性较差.通过分析现有采收率经验公式在渤海油田的适用性,利用数值模拟和实际数据开展水平井采收率影响因素分析,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构建渤海油田水平井采收率经验公式.实际应用表明,预测相...  相似文献   
6.
1前言信息技术在西安市统计局的日常办公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领导对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安全发展的高度重视,西安市统计局通过将信息安全产品与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技术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地实现了办公系统和业务系统向信息化安全、稳健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针对开发后期流体运动规律及储集层内部剩余油分布复杂的问题,以渤海Q油田馆陶油组砂质辫状河储集层为例,根据落淤层分布样式,建立机理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及油藏工程方法,从横向、垂向2个方面定量研究了储层构型模式对流体运动的控制作用,得到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模式控制系数的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模式的横向控制作用随着落淤层的厚度、落淤层水平宽度、落淤层频率、地层倾角的增加而变强。当落淤层厚度大于10m,且落淤层垂向渗透率小于100×10-3μm2时,落淤层对流体的垂向控制作用较强,完全抑制了底水能量,不具备提液潜力;当馆陶油组落淤层厚度小于1m,垂向渗透率大于100×10-3μm2时,落淤层在垂向上对油井生产无影响,无法抑制底水能量,容易形成底水锥进。该研究对掌握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增产挖潜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油田开发后期综合调整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