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石油天然气   28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引言地层(或孔隙)压力是烃类勘探和开发的重要参数。尤其异常高地层压力或超压带的检测可为勘探和开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墨西哥湾,高地层压力是很普遍的。超压沉积一般是由水受到断层或深处沉积物中非渗透性屏障所圈闭的一系列事件引起的,否则通过上覆压力的正常增大,水将被挤压出去。异常流体压力也是在粘土成岩(蒙脱石/伊利石的转换)期间水析出并进入孔隙系统和其他的机制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1985年,为了试验新的圈定油气藏范围的井下地震方法,对普利沃尔日区阿尔达托夫油藏和麦柴特金区(萨拉托夫州)沃罗别也夫气藏的产层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了普利沃尔日60号钻井,在该处含油目的层是两层各厚3米的砂岩—粉砂岩层,中间夹着一层两米厚的泥岩(图1)。在上部岩层中(2753~2756米),沿8个方向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陈颐亨 《海洋石油》1999,(4):79-79,57
台湾中油公司近年来也开始由政府扶持向民营化转变,今后经营业绩如何,是否赢利将直接关系公司的生存,因为不赢利那会有企业和私人愿意对其投资呢?一、台湾中油公司业绩的自我评判如何评判一个石油公司大致要看四项指标:1.经营规模一指公司拥有的可采油气储量与年度的勘探与开发费用;2.获利指标一指平均每桶新增储量所花费勘探开发成本;3.成长能力指标一指该公司在同一时期内新增储量/产量之比;4.技术能力指标—一般以钻探成功率来表示。从经营规模上来看,台湾中油公司拥有的可采储量仅约2000万桶,与国外大油公司相比甚为可怜…  相似文献   
4.
沉积和成岩过程中 Mn/Fe 比的动态特征作为铁锰矿形成模式的基础。在海水中,Mn/Fe 比平均达0.5,但在极贫氧的带中提高到1—2,这种情况在铁锰结壳成分上有所反映。在悬浮物中,此比值在垂向上由0.01增大到0.08,接近海底沉积物中的比值。在流动的沉积物和孔隙水中该比值增大到1—>10。资料综合表明,铁锰结壳主要组靠海水中的金属沉淀下来的途径而形成的。结核的形成与其总成分无关,而是靠沉积物的流动组分及孔隙水形成。  相似文献   
5.
<正> 1 台湾西部海区的构造格局据孙习之(1982)的研究,木区的下第三系分布于新竹凹陷、澎西凹陷和观音凸起、澎湖台地诸构造单元(见图])。澎西凹陷为紧靠大陆边缘的半地堑凹陷,形成于古新世晚期,结束于始新世晚期。在古新世之前,澎西凹陷可能尚未形成,或者属于封闭的半咸水或泻湖沉积环境,可能沉积富有机质的生油岩。始新统则由于形成主要的半地堑凹陷的断层急速下掉,沉积了浅海与滨海相  相似文献   
6.
瑟堡半岛近海苏泰维勒地区的床沙形态含潮下沙波,它是与英吉利海峡盛行的强潮流有关的巨型构造的良好实例。利用高精度回声测深和旁侧声纳所作的细微研究表明,某些这类沙波具有新月的形状和极其不对称的特性,这表明沙是向北移动的。沙波高约3.5-7.5米,宽100-500米,长70-200米。同时应用高分辨率地震震源所查明的沙波的内部构造,以大的“前积层”为特征;该层以与沙波背浪面相同的方向倾斜。前积层组为活化面(我们解释为次要潮流所造成的侵蚀面)所限。沙波内水平蚀侵反射层的存在和现今剖面的削蚀现象可能反映了风暴的影响。长期的潮流观测表明,研究区潮汐的不对称性指示这些沙波乃属Allen(1980)分类中的第Ⅲ或第Ⅳ类;虽然所观察到的构造与Allen理想模式的预测十分相符,但我们认为,与其说是小潮-大潮-小潮旋回造成了潮间床沙的内部构造,倒不如说可能是与风暴有关的诸如二分点旋回性这样的长期现象决定着这些构造的成因。  相似文献   
7.
坦佩斯珀位于挪威海岸以西约150km和设得兰群岛东北150km。从构造上来讲,是东南面的维京地堑与西北面的马鲁拉克盆地之间的高地(图1)。西面是东设得兰盆地,并逐渐过渡为坦佩斯珀,它们都是一系列向西旋转的大型断块,在其脊部有许多大型油田。 1971年在该地区发现的第一个油田,到1986年坦佩斯珀已经达到了成熟勘探阶段。当时挪威的33/9,33/12,33/4,33/7和33/10区块的油气探明储量为油5.5亿桶(包括凝析油)和  相似文献   
8.
台湾的主要部分是由晚古生代一中生代的基底杂岩及不整合上覆的新生代盖层组成的;此岩域沿台湾岛东侧的纵谷与海岸山脉(晚第三纪吕宋火山弧和吕宋海槽弧前盆地的北廷部分)斜接。一次大的热动力变动(造成大南澳片岩岩域)中断了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沿亚洲东部裂陷边缘的冒地槽型砂岩、页岩、灰岩和玄武岩夹层的堆积。此杂岩由西面的太鲁阁带和被推测断层分开的东面的玉里带组成。太鲁阁带北部有闪岩组合出现外,均以黑云母带绿片岩相组合为特征,并伴有S型花岗岩侵位。玉里带缺乏大理岩层和花岗岩侵入体,却含很少的蛇纹岩及绿帘石闪岩和冻兰闪石闪岩的构造透镜体。此晚中生代的大南澳杂岩显然是由亚洲边缘之下的俯冲作用造成的。玉里带的镁铁质构造块体显示出部分地转变成含兰闪石组合;放射性测量的视年龄为8—14百万年。继早第三纪重新发生裂陷和海底扩张之后,沉积了新生代盖层。该盖层多半由覆盖着亚洲大陆边缘的沉积层(加玄武岩)及向海在南中国海中堆积的陆坡沉积组成。而在与逼近的吕宋弧相邻的地带则形成了加积楔,标志着菲律宾海板块无俯冲的西缘。在上新世—更新世海岸山脉与中国硅铝壳碰撞期间,新生代的陆坡单元曾发生叠瓦作用并向西逆冲;在此加载期间压力与温度的增大明显地造成了基底和被动边缘沉积盖层的重结晶。变质作用由西部山麓的成岩相和沸石相到底岩域变为上部绿片岩相。对比之下,分布于纵谷以东的外来岩域却看来实际上并未变质。可是,在海岸山脉不变质的滑乱层沉积中呈碎屑和滑块出现的台东蛇绿岩,却受到了早中新世(?)阳起石角页岩相洋脊重结晶作用的影响,并带有晚中新世—早上新世洋底沸石化的烙印。因而,台湾的造山运动至少包括两个主要的会聚幕:(1)晚中生代古大平洋岩石圈板块向西下潜,造成成对的高温和高压带;(2)紧接着8—14百万年前的隐蔽俯冲事件之后,在南中国海岩石圈向东下降到菲律宾海板块之下期间,有一个上新世—更新世的碰撞事件,它造成了一套成岩到低级变质的层序。一个外侧钙—硷质火山弧的影响进一步使情况更趋复杂。由该年轻造山区的共生次序所显示出的时—空关系表明变质作用和造山过程是错综复杂的。  相似文献   
9.
边缘海和内海的亚洋壳与洋壳的形成受地幔底辟所制约。地幔底辟引起陆壳拉张与改造,并引起边缘海和内海地史历程中的强烈火山作用。在边缘海和内海中内生活动的异同特征是:基性和硷性火山作用几乎到处出现,而酸性差异十分明显的玄武岩—流纹岩—英安岩组合分布有限。  相似文献   
10.
尽管朝鲜与日本的领土是分隔的,但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朝鲜-日本地区存在着一个横向上统一的古生代和中生代构造体系,在其中重建了大陆板块和具有洋—陆火山带的微板块,以及其中发育着岛弧火山带的大洋板块。一些构造缝合线的确立表明,碰撞过程对中生代太平洋西部边缘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这些构造缝合线是伴有褶皱—推覆变位、滑积层—磨拉石沉积物的堆积、具有深熔花岗岩类熔融的高压变质带等所形成不同时代洋盆关闭的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