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石油天然气   1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型构造表征技术在八面河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八面河油田井网密集区及井网稀疏的欠开发区的微构造研究,探讨了微构造表征技术。首先在储层多层次逐级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主力油层对比关系;密集井网条件下,则利用钻井资料编制油层顶底微型构造图;对于欠开发地区,通过人机联作自动追踪成图技术,输出2m等值线间隔构造图,建立微构造模型。以微构造模型为基础进行潜力评价,部署关键井寻找优质储量或进行开发动态调整。应用该项技术在八面河油田滚动发现了角15块等断鼻翼部局部高点,增加石油地质储量488×10~4t。  相似文献   
2.
从油源、构造、储集三方面分析了八面河地区馆陶组油气成藏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馆陶组成藏模式,针对该地区油藏特征进行了控油因素分析,指出了该地区馆陶组油气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八面河油田北区不同区块储量分布状况的分析,并结合研究区沙河街组成油气地质条件研究认为,不同区块储量分布型式各异,其分布型式取决于成油气地质条件。预测了北二区沙二段、北一区沙三中、扬二区沙三上都是可能发现储量的潜在的重要层系。同时,探索了将储量分布状况分析与成油气地质条件研究相结合,预测潜力层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砂岩体形态、沉积构造序列、粒度、岩矿和旋回性等方面论述了沔阳凹陷新沟咀组下段储层沉积特征,并总结出谈凹陷的沉积模式。受物源、水介质性质等因素影响,南部汉河口地区浅湖滩砂可能由表层流搬运沉积形成。根据旋回性与含油性关系,凹陷中Ⅲ1砂组,泥隔层及Ⅱa砂组组成的正--反--正旋回组合是最有利的含油层段。锗层岩矿特征与围岩关系、有机质类型及埋藏史等因素决定了谊凹陷次生孔隙相对发育带的分布特征。综合储层沉积特征、成岩特征和旋回性与含油气性关系等研究,预测了有利含油储集区块。  相似文献   
5.
以甘肃省北山区侏罗系地层为例,从盆地分析角度出发,在层序地层框架中讨论了不同体系域中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成烃母质类型以及干酪根碳同位素δ^13C特征。文中认为,根据一条剖面或少数几条剖面烃源岩特征预测和评价整个盆地烃源岩特征的正确途径为:(1)在层序分析的基础上,划分体系域类型,研究剖面所处盆地的位置;(2)立足于剖面烃源岩特征分析,探讨烃源岩发育的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便可实现正确的预测和评价。上述观点和研究方法对于早期勘探盆地或低成熟勘探盆地分析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储层内结构的复杂性是影响油藏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油田开发的中后期,对储集层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可以准确再现地层内部结构.对八面河油田某断块Es4段2砂组1小层进行了储层内部结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小层并非均质砂岩体,而是由4个非同期沉积的滩坝相砂岩体叠合而成,每个单独的滩坝相砂体均具有独立的油水系统.依照这一研究结果,对另外一个断块上的一口已关生产井进行试生产,结果日产油11.8t,含水仅7%.  相似文献   
7.
八面河油田受八面河基底走滑断层控制形成了反向正断层组,反向断层与断块圈闭相伴而生,形成了多层系、“反向屋脊式”油藏。随着深化勘探的需要,将断距小于30m的小断层、圈闭幅度小于20m、面积小于0.1km2的微型断块圈闭列为深化勘探的主要目标之一。提出了微型断块圈闭表征的主要技术与方法,首先利用测井、地质等信息落实断层目标,结合三维地震资料抓住反向断层关键,进行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通过应用此项技术共发现圈闭8个,钻探井9口,累计新增探明储量平均218×104t/井,单井初期产油平均大于18t/d,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根椐马王庙地区下第三系新沟咀组下段砂体形态、钻井取心剖面,沉积构造序列及粒度特征,结合地层倾角测井等资料,对该区研究层位沉积环境作了初步分析认为,受东部汉川、西部代河一泽口物源交互影响,发育有三角洲及滨湖浅滩两种成因砂体。其中重点论述了具浅水环境特征、受波浪作用改造的河控三角洲河口坝沉积构造序列,及砂体成因与含油气性关系等。  相似文献   
9.
渤海湾盆地牛庄洼陷南斜坡油砂烃来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牛庄洼陷南斜坡不同埋深油砂及其相邻烃源岩的分析表明,埋深<2700m的油砂烃化学组成与相邻沙四段页岩抽提物有显著差异,两者不具相关性,油砂中的烃类主要为深部的运移烃。油砂烃具有常规油的气相色谱特征,而未熟-低熟页岩在高碳数部位有一明显的甾萜类等高分子量化合物未分辨鼓包,且正构烷烃奇偶优势明显;油砂烃含高丰度的"地质型"甾烷,而未熟-低熟页岩中C29甾烷αββ20S含量甚微,但热稳定性低的化合物5β(H)甾烷及13α(H),14α(H)-三环萜烷含量较高;油砂烃几乎不含甲藻甾烷,而未熟-低熟页岩中含丰富的此类化合物。由深至浅,油砂烃成熟度依次降低,伽玛蜡烷相对含量增高,升藿烷"翘尾"现象变得明显。油砂烃的成熟度梯度及烃类组成的规律性变化不仅可以指示油气运移的大致方向,而且揭示出不同演化阶段烃源岩的生烃特征有别和/或油气运移过程中未熟-低熟烃源岩沥青的混合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多井测井储层表征技术在八面河油田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井测井储层表征技术是将储层地质学与测井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技术,具有多信息、完整表征储层三维地质特征的优点。通过对八面河油田GB8-X2断块油藏不同井别测井资料的标准化,依据取芯井资料建立了储层测井解释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储层岩性、物性的平面变化特征,并编制高精度的构造图,进而识别出低阻油层。以此为指导,可以在细分储层单元的基础上对储层流体进行动态预测,达到寻找剩余油的目的。应用此项技术在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八面河油田识别低阻油层、寻找剩余油富集区取得了成功,累计新增探明储量248×104t,增加可采储量50×104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