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2篇
石油天然气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为论证水平井体积压裂不返排渗吸驱油工艺对研究区长8致密油藏开发的适应性,开展了储层敏感性、渗流特征、渗吸特征研究和渗吸驱油强度主控因素分析及矿场试验。结果表明:(1)长8储层速敏、水敏、盐敏、酸敏和碱敏程度均为中等偏弱,储层孔喉连续性较差和非均质性较强,基质渗流能力较低,注水驱替时油水置换效率较低,渗吸驱油强度主要受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缝网改造规模、渗透性和孔隙结构控制;(2)长8储层岩石润湿性以亲水-弱亲水为主,自吸驱替过程中自吸排油量高于自吸排水量,驱替排油量低于驱替排水量,压裂液流体对储层渗透性损害较弱,可采用体积压裂不返排渗吸驱油工艺开发;(3)矿场试验表明,试验井见油返排率较对比井减少12.1%,投产12个月百米水平段平均累计产油较对比井增加37.3%,平均递减率较对比井减少9.7%,有效提升了油水置换效率、延缓了递减速度和提高了原油最终采收率。该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油、致密油高效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泉63井区目前地层能量严重亏空,油井产量低,递减大,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油井含水高,预示着该区的稳产形势将存在着较大压力,有必要进行油藏精细描述研究。在精细地层对比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储层砂体展布及其储层发育特征,分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矛盾,评价开发调整潜力,提出调整原则和具体调整措施,预测调整效果,为研究区的稳油控水并改善开发效果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3.
地质建模就是一种数字化的油藏研究的手段,它将油藏描述的方法与过程数字化、可视化了。本文以甘谷驿油田唐157井区长6油层组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建模的方法研究,提出了大量地质知识库的建立和有针对性进行随机建模方法的选择在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建模中重要作用;同时分析了随机建模方法适应性与不足之处,提出相控随机建模方法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泌阳凹陷已勘探开发40多年,勘探程度较高,未发现资源越来越少,剩余资源量规模备受关注。运用油藏规模序列法对该地区资源量进行预测,泌阳凹陷资源总量为3.98×10~8 t,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79×10~8 t,剩余储量1.19×10~8 t。从资源量分布区间看,百万吨以上的油藏有7个,其它油藏储量为(5~50)×10~4 t,以中小油藏为主。采用油田和油藏两个级别评价单位进行预测,减少了人为因素,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研究区长7段几套烃源岩层系内的油气进行系统科研攻关,结合国内外现状及其地质特征,对烃源岩和页岩油进行了重新定义,将研究区长7段内的石油聚集统称为页岩油,并根据岩性组合等因素将其分为多期叠置砂岩发育型(Ⅰ类)、多期叠置砂夹薄层泥岩(页岩)型(Ⅱ类)、泥岩(页岩)夹薄层砂岩型(Ⅲ类)和纯页岩型(Ⅳ类)4种类型.通过岩...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特低—超低渗透储层渗流能力与孔隙结构之间的关系,首次采用恒速压汞技术,结合常规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常规恒压压汞分析等多种测试分析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延长组长3超低渗透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3储层孔隙以残余粒间孔和溶蚀粒间孔为主,发育低排驱压力—粗喉道型、较低排驱压力—较粗喉道型、中排驱压力—中喉道型、较高排驱压力—较细喉道型、高排驱压力—细喉道型5种孔隙结构类型。恒速压汞测试结果表明:储层的平均孔隙半径为100~200μm,为中孔—小孔型,个别为大孔型,孔隙分布曲线偏粗态;平均喉道半径为0.2~0.7μm,主要为微细喉道,喉道分布曲线偏细态。延长组特低渗透储层渗流能力与孔隙半径关联性较差,主要受平均喉道半径及其分布形态的控制,并进而影响特低—超低渗透储层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