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2篇
建筑科学   1篇
轻工业   1篇
无线电   2篇
冶金工业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蒡子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牛蒡子的化学成分。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解析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牛蒡子中分离得到六种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牛蒡子苷元、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9,12,15-十八碳三烯酸、二十六烷酸、亚油酸乙酯、十八烷酸甘油酯。  相似文献   
2.
针对市场对于高性能储锂、储钠负极材料的巨大需求和解决金属硫化物存在的关键制约问题,设计并开发了一系列纳米棒、纳米块和微米球等不同形貌和纳米结构的硫化钨,研究了形貌和石墨烯表面修饰对硫化钨储能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WS2纳米块和WS2微米球,WS2纳米棒比表面积更大、结晶性更好,展现了更好的储能性能。进一步通过冷冻干燥法,在WS2纳米棒表面包裹上一层石墨烯,有效地提升了所制硫化钨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在500 mA·g-1下循环500圈,其储钠放电容量仍保持在65.9 mAh·g-1,在1 000 mA·g-1下循环500圈,其储锂放电容量可保持在288.3 mAh·g-1。  相似文献   
3.
柏玲  赵秀丽  刘一  曲士良  李岩 《激光技术》2013,37(1):101-104
为了实现高精度、低成本的液体折射率测量,采用飞秒激光水辅助微加工技术,制备出一种基于微孔结构的单模光纤液体折射率传感器.研究了传感器的传输损耗与孔内液体折射率及微孔长度的关系,利用射线理论分析了传感的机理,讨论了温度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在折射率1.333~1.413区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响应,灵敏度达到157.48dB/RIU,且不易受温度串扰.该传感器具有结构紧凑、制备简单、高灵敏度、温度不敏感和低成本等优点,在生物化学测量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结合本钢生产实际,对焦化厂焦炉单主墙粉蚀出洞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并研制出新型材料应用于现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北营焦化厂原料煤应用实际,通过采用煤岩镜质组活性权函数方程,计算出加权活惰比并进行优化配煤炼焦试验,获得焦炭CSR与炼焦煤加权活惰比的关系曲线,其配合煤最优加权活惰比在2.8~3.2范围。基于此原理,在稳定配合煤指标进行的配煤炼焦试验并保证焦炭质量的前提下,可以降低焦煤和肥煤配比,加大1/3焦煤和瘦煤比例,从而降低配煤成本。结果表明,炼焦煤加权活惰比与焦炭的CSR具有密切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为0.919。经过生产焦炉进一步验证试验,在强黏结性煤降低8%的情况下,焦炭质量尚有提升。  相似文献   
6.
足球运动一直被认为是世界第一运动,深受我国青少年的喜爱。本文主要研究青少年在其足球运动过程中容易产生的运动损伤,探析这些运动损伤背后的原因,以及需要采取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热风炉燃料流量神经网络解耦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风炉系统通过焦炉煤气和高炉煤气分别控制热风炉拱顶温度和废气温度,二者在一个系统内燃烧,彼此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应用神经网络解耦控制技术,对燃料流量控制进行解耦,解耦后的子系统变为单变量系统,以实现燃料流量的最优控制和拱顶温度及废气温度的平稳控制。采用前馈补偿器完成解耦控制,解耦补偿器采用BP神经网络结构。根据现场实际数据仿真验证,表明该控制策略具有较好的动态跟踪特性,能满足复杂多变量控制系统的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8.
高层建筑结构,地下室上部混凝土等级较高,地下室部分混凝土等级较低,应考虑混凝土局部受压应力提高或局部调整地下室外墙结构尺寸。层数较高时可配置间接钢筋、不宜采取提高下部结构混凝土等级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9.
现场总线和工业以太网智能控制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工业现场总线———Profibus-DP系统和工业以太网———Hirschmann系统的应用作了说明,详细论述了系统构成以及硬件和软件配置,提出了原料场系统控制方式和智能控制算法。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不定形耐火材料结合剂进行定义和分类,进一步阐述了各种不定形耐火材料结合剂的使用情况和应用原理,分析了应用现状并对不定形耐火材料结合剂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